云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2250字。
云南省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 7月 8日,上午 8∶30—10∶30,共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 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为什么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解释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 确实, 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使《三国演义》在题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②实际上,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事迹既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成为民间艺人热衷表现的题材。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 “说三分” 的类别,即——专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己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同时,宋元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三国戏也长演不衰,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罗贯中正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将一段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情节曲折的历史,熔铸成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
③《三国演义》的情节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西普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统一为止,前后一百余年。作者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三国演义》“拥刘反曹” 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 《三国志平话》一贯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普习凿齿和南宋朱喜“尊刘”的史学传统。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则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遍的明君仁政理想的体现。“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护德政、反对暴政。
④作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地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例如关羽重义尚勇的性格在作品中就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屯土山约三事”将一个处于逆境中的英雄,塑造得大义凛然;曹操费尽心机的笼络,一次次渲染出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而“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更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对曹操,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覆盖了中国古代史所有阶段。
B. 宋代的讲史平话、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
C.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其现实依据在于元明之际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
D. 《三国演义》形象塑造最突出的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话,阐释了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的原因。
B. 文章第②段对比分析宋元两代对三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证明三国历史有关事迹流传广泛。
C. 文章第⑤段通过曹操这个典型形象塑造的分析,证明罗贯中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 文章从题材、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时期有关事迹因为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B. 三国戏在宋元的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更重要的是再一次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
C. 为了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作者不断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对比、衬托。
D. “奸雄”是对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与董卓相同的小人之奸,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产生的作品覆盖了中国古代史所有阶段”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选项缺省了“差不多”,表述过于绝对。
B.“宋代的讲史平话……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错误。从原文“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 ‘说三分’ 的类别,即——专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己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来看,宋代的讲史平话只是有了 “说三
二、古代诗文阅读、默写(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