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5940字。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
(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 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 ②
1. 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供 ”的“供”,读 gòng
B. “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 “通讯 ”的“讯”应写为“迅”
D. “殷商”的“殷”读 yīn
2. 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① 。 ② 。 B. ① 。 ② ?
C. ① , ② ? D. ① , ②
(二)出北海,入故宫,小龙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
图金文“中国”
3. “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________
4. 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对画线句中 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
B.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
C. “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
D.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
6. 下面两个“中国邮政”徽标设计,你喜欢哪个?参照前面两段参观记录,说说理由。
设计一 设计二
7. 小龙用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字的“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
小龙的留言:
看
信鸽
变手机
信息传递
跨入新时代 你的留言:
似
大河
源流汇
①
②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共4分)
8. 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我们遇到困难,以为没有出路,但如果坚持前行,常常会豁然开朗。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就形象地阐明了这一道理。
(二) (共4分)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