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五省名校高考押题卷(全国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100字。
2022届五省名校高考押题卷(全国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人类文明的演进看,科学技术总是沿着反自然选择的方向发展,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乃至认知方式。在这个进程中,当科技的发展凭借自身力量逐渐渗透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并建构了自己的优势体系时,它们就会反过来主导人的思想观念,成为评判其他人类活动的新视域,从而导致人类价值观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反思自己,重新概念化人与技术的关系,对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进行适当的伦理约束,乃至法律法规的管控。
从哲学的视域看,一方面,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过去只是改造自然界拓展到今天能够改造人的身体与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关于人的身体技术化和精神技术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由这些技术组成的硬技术群与各类算法组成的软技术群汇聚融合,为相关利益方布局与推进新的产业体系提供现实可能时,我们就会迎来一个由全要素仿真和虚实互动融合并能提供沉浸式感知体验的数字世界,所谓的“元宇宙”就是如此。这样的世界是一个游戏化的享乐世界,当我们沉迷于获得沉浸式感知体验时,我们就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人的身体技术化而言,《孝经》中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视为行孝之始。但当人类有能力对身体进行技术改造或设计时,我们是否应该恪守这种传统道德律令,就成为生物保护主义者和超人类主义者激烈争论的话题。这些争论的实质在于人类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的生命从生物演化和文化塑造发展到技术设计阶段,比如,人在出生前接受基因编辑,在出生后进行身体上的审美整形等。身体技术化带来了我们对人的自然权利、公平、公正等问题的重新理解。
就人的精神技术化而言,精神的有形技术化是指通过情绪类药物或技术获得精神慰藉;精神的无形技术化是指通过智能设备、智能环境感知精神愉悦,获得精神满足。精神的无形技术化比有形技术化带来的问题更具有隐匿性。我们对人类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人工情感问题的反思,会对社交、护理等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提出新的伦理要求;对人的专注力和感知力是否应该被商品化的探讨,会对“元宇宙”等人工世界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伦理约束。
当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不仅像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一样,是关乎人类文明未来的大问题,而且使得“什么是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哲学问题,转化为当代科技如何确保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实践问题。当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治理理念成为人们看待问题的“透视镜”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从“技术环境”转向“人文环境”。
(摘编自成素梅《正确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链接材料】
曾经,国际社会对于如何治理、管控技术风险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以美国为代表,提倡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只有在发现显见的风险时才推动立法。一条以欧洲为代表,遵循谨慎监管原则,政府在相关技术成熟前即为其定规矩、立法条。目前,对新兴技术的反思正在全球蔓延,美国政府也开始修正立场,对美国科技巨头采取更加严格、审慎的态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宇宙”是一个数字世界,它的特点是全要素仿真与虚实互动融合,游戏化,能为人们提供沉浸式感知体验。
B. 生物保护主义者反对人在出生前接受基因编辑、在出生后进行身体上的审美整形等技术改造或设计活动。
C. 对研发和推广社交、护理等机器人提出伦理要求,是人类反思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人工情感问题的。
D. 科技伦理挑战和全球气候变暖,既是关乎人类文明未来的大问题,也是确保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实践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哲学的视域分析问题时,作者由现状谈到未来的世界,进而点明了人类届时可能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可怕后果。
B. 第四段通过论证精神的有形技术化和无形技术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特点,指出了科技伦理约束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原因。
C. 链接材料以美国政府修正立场,改变对科技巨头的态度为例,说明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逐渐严峻,人们不得不面对。
D. 文章先论述重视科技伦理的背景,继而论述了方方面面会产生的问题,最后论述了问题的复杂性及直面它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沿着反自然选择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是不断赋予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类救助弱者的能力。
B. 美国路线的形成与其文化传统有关,譬如历史上移民远渡重洋到美国多是追求财富和发展机会,并不十分在意伦理规范。
C. 若人们将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治理理念作为看待问题的“透视镜”,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从“技术环境”转向“人文环境”。
D. 国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必定以加强立法、强化审查监管、加大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力度为核心措施来规范公民从事科技活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生物保护主义者反对人在出生前接受基因编辑、在出生后进行身体上的审美整形”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这些争论的实质在于人类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的生命从生物演化和文化塑造发展到技术设计阶段”可知,不是“反对”,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允许”。
C.“对研发和推广社交、护理等机器人提出伦理要求”说法错误。第四段原文是“我们对人类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人工情感问题 反思,会对社交、护理等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提出新的伦理要求”,意味着原来已经有“伦理要求”。
D.“科技伦理挑战和全球气候变暖”说法错误。其一,原文论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而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其二,原文说的是“‘什么是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哲学问题,转化为当代科技如何确保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实践问题”。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 2020年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664 8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那里是太空,那里也是生动的课堂。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