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各地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
- 资源简介:
约25610字。
2022年江苏省各地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
1.(2022??江苏南京??一模)【古诗阅读】
即事二首①
【宋】汪藻
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
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
展尽芭蕉数尺心。
其二
双鹭能忙②翻白雪,
平畴许远③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
卧看青云载雨过。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②能忙:那么忙;③许远:这样远。
阿联对《即事二首》(其一)的最后一句作了批注。请你给《即事二首》(其二)的最后一句作批注
阿联的批注:“其一”最后一句中的“展”字,形象地描写了西窗下的芭蕉在一场夏雨过后,芯叶快速生长的状貌。作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芭蕉”这一意象,透露出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让作者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2022??江苏宿迁??一模)阅读辛弃疾《鹧鸪天》,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②,不成③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④元无定,得似⑤浮云也自由。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②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③不成:反诘词,难道。④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⑤得似:真是。
2.请说说“愁还随我上高楼。”中“随”字的妙处。
3.辛弃疾曾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请结合本首词的具体语句,说说他识尽了怎样的“愁滋味”?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B.“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两句直抒胸臆,语言浅白,此中感慨,让人读而心有戚戚。
C.“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D.此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式抒情,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了他愁苦的来处。
5.(2022??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除夜
[唐]齐己
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①。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
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
[注]①澄:清,这里是清冷的意思。
(1)除夕夜本是热闹团圆的,这首诗前两联却通过写炉寒、鼎澄、______、_____、香灯等景、物营造除夕夜_______的氛围。
(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6.(2022??江苏泰州??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②
一挂吴帆③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④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②周必大:宋代诗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③吴帆:指舟行的目的地。④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律诗,首联都是叙事。
B.【甲】诗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化静为动,营造出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C.【乙】诗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途中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