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5/17 15:25: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2 总计:1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34510字。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作家思考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等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什么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文学创作要多样化,既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又要关心中年人的生活,还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文学作品。作家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心灵追求,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优质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文学作品虚构妄想,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和事件失真,但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不小的波澜,成为现代人追求刺激、消磨时光的选择,导致文学作品成为快餐式消费品,距离社会现实生活和温暖的人性关怀越来越远。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普通群众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生活与需求期待有人来关注和言说。这就需要作家校正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切实沉到生活深处,努力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
  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涌现出无数新现象、新问题。这些新形势中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这些新变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严重误导读者的价值观,这与作家的使命相背离。真正的作家应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成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的心理,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
  当下的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阅读量挂钩,导致文学的低俗化,文学创作沦为哗众取宠的把戏。作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深入社会生活,感知人间的冷暖,体验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从真善美的立足点出发,书写永恒的、美好的人性,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文本,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部分作家宣称自己的作品旨在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感情”来反映现实,表现的是纯粹的生活之流,一些作家成了社会生活的冷漠旁观者。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都有作家高尚的灵魂在观照作品,照亮读者。所以,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动笔之前,作家不仅要心中有人民,还要心中充满爱,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给读者以美好的希冀,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而言之,广大作家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作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姿多彩、文字温暖人心、思想积极向上、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学精品。
  (摘编自纳张元《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根本遵循。
  B.文学创作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C.作家的使命是为人民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
  D.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呼唤新时代文学多出精品。
  B.文章第三段既指出了文学创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作家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C.文章以正面论证为主,也融入了对文学创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倾向的分析,论证严密。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也有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使文学缺乏应有的温度。
  B.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作家应该走到人民中间,运用艺术更好地表现生活。
  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少有个人情感介入,这样的作品生命力更强。
  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也失去文学应有的审美格调和品位。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解答】(1)C.“不能停留在百姓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那么,中国碳中和之路应该怎么走?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亿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早已碳达峰,但碳减排进程缓慢。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达峰,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就是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我们要尽量缩短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