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6
- 资源简介:
约5550字。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2、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2、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3、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二、自读梳理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
(2)虽欲强聒(虽:即使,表假设。今常用做表转折的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