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明学校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60字。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 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韩非认为: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 “法令者,
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 “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
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 官吏知
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居法、守法,这样国家就
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
为教” 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
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
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
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
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
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 因此,法家所谓“师”并
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
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 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
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 妥善的做
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
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日: ‘庶(众多) 矣哉!’冉有
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之,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
语•子路》) 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 “庶”“ 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
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和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
都不如教育(化) 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 ) 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
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 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 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唯教育规律是从。 《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 “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
要 “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 “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
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
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 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
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 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 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功来改变他们。
D. 道家的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
A.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 一民之轨,莫如法。
C.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 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4 分)
5. 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的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哪些观点? ( 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