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030字。
2022年高中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浪漫的传承和光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世纪70年代初,一场大雪把淮北平原上的村庄变成孤岛,河湖田路被厚厚的雪连成一体,比起平日,雪后的平原又高又远。一个孩子背诵二十四节气的声音,碰撞着屋檐下的冰溜,清脆寒冷。当时的情景,至今存留在笔者的记忆深处。
那个时候,二十四节气就是如此深入人心。平原广阔,平原延伸到哪里,二十四节气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到哪里,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息息相关,节气是其中最好的“桥梁”,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无法想象,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如果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如何立于大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个“清明”,嘴里一咂摸,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气象全出,农民扛起农具,脚步轻快地走下田间地头,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脚踩着节气的“鼓点”,农人从来不会让地荒芜。地是农人的“命”,节气是农人深入骨髓的指南。
进入寒冬,动物身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一俟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于地下的动物闻声醒来,万物复苏。这个季节叫作惊蛰。多好的名称,一个“惊”字,个“垫”字,碰撞到一起,似有金石之声,颇有石破天惊的神韵。汉字之美,不仅在纸上也在农谚里,在乡野上。
同样显示出汉字神韵之美的,还有“芒种”“白露”“立春”“立秋”“霜降”,仿佛不同田地中种植的庄稼,或洗练挺直,或春风浩荡,或者干脆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农耕图。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应该是诗人中离农民最近的人之一,他的很多诗作,无须太多阐释,朗声读出来,就是活泼泼的生产场景。
在城市,节气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比如冬至,城市里的人也会吃饺子。“冬至大如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古风,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城市,因为中国人的口口相传,古风竟然还以风俗的形式存在,倒是一种聊作安慰的传承了。
笔者搬进城郊接合部的新居后,在小区外开垦了一块田,跟着附近的菜农有样学样,才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什么时今种什么蔬菜,一点马虎不得。曾经自作主张地在立秋后试图种植二茬豆角,芽也发了,苗也壮了,花也开了,结的果实却寥寥无几,真的是“苗盛豆角稀”。这才明白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真谛,农时是不能乱的,就像行军,一个步点不对,就会乱了队形,或者踩了别人的脚背,或者被别人的脚掌踩了。节气,就是步点
现在的孩子,即便生在农村,也很少知道节气了。节气如同留守的村民,不但人少,而且老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农耕课,比如安徽省合肥市的行知小学,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孩子们根据节气种植各种蔬菜,掌握了节气知识,还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
还有一些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在安徽巢湖市三瓜公社,不但三个园区分别被命名为南瓜、冬瓜、西瓜,园区中一个形似天文馆的圆顶建筑里,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不同节气的农耕场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俨然当地一个网红打卡点。
先民的智慧,千年的流传,自然有无法替代的魅力。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中国的文化也日渐丰富。比如大寒过后是立春,不仅是物候的变化,其中,不也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吗?
(节选自常河《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7日)
材料二: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时间密码和智慧?我国非遗和民俗学的权威专家刘魁立日前做客上海图书馆讲座,为大家解疑答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这不仅是民俗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刘魁立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由于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城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至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起续至今。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选影响。
刘魁立表示,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从事生产活动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对所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来说有极大的帮助。”刘魁立说,我们中国人是靠二十四节气来种地的,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春天怎么样,夏天做什么,农谚都总结得非常清楚。过去家家有黄历,干什么用呢?就是看着黄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就叫二十四节气。
(节选自李婷《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冬奥会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是因为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节气“立春”。
B.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气规律关系非常紧密,节气是其中最好的链接纽带,我们只要掌握了气候、物候,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
C.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节气文化日渐丰富,一些学校开设了农耕课,一些景点还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
D.中国人是靠二十四节气来种地的,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谚语里面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意思是你再下种也没用,因为它就不会再成熟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的很多诗歌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生产场景。
B.“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因为口口相传,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依然保留这种习惯。
C. “大寒”过后,寒冷即将结束;“立春”欲来,温暖将要到来。人生也是这样,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终见春日繁华。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3.下列诗句不包含材料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的一项是(3分)( )
A.窗前绿色逼人来,入夜春雷阵阵催。拂柳欺桃红映翠,溪流水快笑残梅。
B.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寒食东风细雨飞,分明听得子规啼。年年只见清明柳,未听人言介子推。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骑自行车去拉萨
王奎山
罗西在送儿子上大学的一个星期之后,在晚报上刊登了征集驴友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的启事。罗西喜爱旅游,特别是喜爱骑自行车旅游。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去拉萨?罗西说,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你为什么要登山呢?登山家说,因为那座山在那里存在着。罗西的妻子想了半天,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