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3075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徙(节选)
汪曾祺
高先生,名鹏,字北溟。先生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
这谈甓渔是个诗人,也是个怪人。他功名不高,只中过举人,名气却很大。中举之后,累考不进,无意仕途,就在江南江北,沭阳溧阳等地就馆。
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修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甓渔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回乡视察了几个小学之后,拍开了高家的白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这几年心境很好,人也变随和了一些。他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高先生有一件心事:想把谈老师的诗文刻印出来。
谈老先生死后,后人很没出息,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几年工夫,把谈先生挣下的家业败得精光,最后竟至靠拆卖房屋的砖瓦维持生活。
谈老先生的哲嗣名叫幼渔。到无米下锅时,就到谈先生的学生家去打秋风。到了高北溟家,高先生总要周济他一块、两块、三块、五块。总不让他空着手回去。每年腊月,还得为他准备几斗米,一方腌肉,两条风鱼,否则这个年幼渔师弟过不去。
高北溟怕他把谈先生的文稿卖了。他已经几次要卖这部文稿,狠了狠心,拿出一百块钱,跟谈幼渔把稿子买了。
想刻印,却很难。松华斋可以铅印,尚古山房可以雕板。问了问价钱,都贵得吓人,为高北溟力所不及。稿子放在架上,逐年摊晒。高先生觉得对不起老师,心里很不安。
一九八一年八月四日于青岛黄岛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鹏在私塾办不下去的时候,听从了沈石君的建议,读了两年简易师范,做了小学教师,这样的选择顺应了发展的时代。
B.谈先生不受贫困家庭的高鹏的“修金”,高鹏周济没有出息的谈幼渔,这些情节告诉人们:人世间的道义可以迁徙传承。
C.作者挑选大量的生活素材,精心组织,条理清晰;叙事俭省,寥寥数语便将富有个性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文末写高鹏买下了谈先生的文稿,但却始终没有刻印,“心里很不安”。这是心理描写,表现出他急人之困的高尚品格。
8.高鹏老师在教学上敢想敢做。他在部定课本之外对教材有哪些创新举措?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9.“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柳青《创业史》)高鹏人生道路中的那几步紧要处发生在哪些阶段?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选文简要概括。(6分)
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耳光
侯发山
张明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爹正在履行睡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洗脚,听到熟悉的敲门声,脚从盆里拔出来就去开门,淌了一地的水渍。
“回来了?”爹的脸上,除了惊喜,还有几丝困惑。这天是周六,若正常,早就到家了,不会搭黑。
“我去了靠山屯。”张明让爹坐下,挽起袖子要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