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5/8 10:10: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980字。

  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 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 丈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 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 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 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 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 的开掘。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 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 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増.据统计,1949年至1983 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 370Q多部。 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 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 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 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 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完也进入发展 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輩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專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帮神的杰出代表 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 中国故事。
  (摘编自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创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 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 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 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 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 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 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 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 材料的选择,传记作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作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 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 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 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 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 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 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摘编自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
  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 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以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 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 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史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 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 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瑰》 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以城市、江河、部队等“泛 生命体”为传主,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 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 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 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 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影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 作品有“隐恶” “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 “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摘编自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记文学能够成为我国独立的文学样式是因为其重视对民族性格的塑造。
  B. 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创作的新进程。
  C. 古代官方制定集体编撰指导思想是为避免“史传”作家主体意识的参与。
  D. 当代传记突破“生者不立传”传统为生者立传淡化了传记的庄严神圣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我们要撰写《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史》,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传记文学应是重要 的参考资料。
  B. 传记作家只要打破主体意识的禁锢,主动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就能形成自 己的创作风格。
  C. 提升传记作家素养,实现传记作家学者化,是提高传记作品的精神厚度与智性品 质的重要途径。
  D. 不管传记文学内涵与外延如何扩展,也不能将所有展现具体事件事物来龙去脉的 作品视为传记。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叶辛的《上海传》钟情俗世烟火,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描摹具体而微的吃穿住 行,丈量城市可触可感的精神温度。
  B. 关于马克思的传记经历了“系统性马克思传记著述”“各国学者多元建构格局"“客 观化还原的马克思”等发展阶段。
  C. 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从山河破碎之际一个貌似柔弱的女子身上,发掘出她有胆有识、屡屡坚持家国大节的风范。
  D.现在的生者传记,几乎很少写到人物的缺点、不足、遗憾,有的传记甚至为了拔高人物,还存在一些人为编造美化的成分。
  4. 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
  5. 学校文学社拟举办“传记时代英模,写好中国故事”主题写作活动启动仪式,邀请你 为参加活动的社员作写作指导,请结合材料列出指导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洲何处
  夏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 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 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醉后春”,这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