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2550字。
注意事项:
1.试题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长为150分钟。
2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3.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在APP中直接填写在对应位置上。
4.非选择题的作答: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不能打印的,可参照电子答题卡样式,在A4白纸上手绘答题卡答题,标明题号,划定答题区域,然后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在该区域内作答;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5.答题完毕请将答案用手机逐题拍照,并通过APP上传到对应位置:要注意照片的清晰度,不要多拍、漏拍。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李长空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新诗在形式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C.中国新诗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主题内容方面不能反映自己的时代。
D.中国新诗中平庸的内容充斥着诗歌界,其阵地越来越经不起现代商品社会的冲击。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就像失去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C.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诗歌就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或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胡适所讲的那样“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具有自我封闭、自我肯定等特征的奇怪群体。
D.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可以说是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小题。
人质
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
“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
“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