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80字。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4、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想
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诵读与研讨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 <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主题
这首散文诗,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世界的热烈追求。
艺术特点
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们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剑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使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宾森漂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柄”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众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颂》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