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 题,约6110字,
2006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五)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4页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4页为非选择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艺术与科学从来不是一家
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
中国文化根基全在道教,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中国人文化理想的无上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理念认为:天(自然)是绝对存在,人是不可能挣脱这个绝对存在而存在的,因此,顺应“天”之道就是绝对的真理。让人最大可能地接近天(自然),合乎理想,这是中国艺术文化一个持续存活的美梦。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本根,自然美也就成为“天人合一”的顺理成章的理想美感。笔者认为,就艺术的中国传统而言,从艺术的本质立论,恰为“人化的自然”。对此,想引石涛题画语说明:“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而科学所“搅坏了”的,也正是我们对自然的亲近与返还之梦。尽管现代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以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并把握自然为理想,但是在对科学技术的现代物欲的
过程中,自然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现代文明是假手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的,而所有的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一种人工化的产物。人工化的东西并非没有美感,它们带给人们的感官刺激十分强烈新奇,但是,它们有违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
科学是一种十分理性的东西,其客观严谨、精微细密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就与艺术的 不同。艺术可以朦胧,可以含蓄,可以夸张,可以浪漫,总之可以十分感性,其重视直觉感受与科学理性大相径庭。比如中国画在直觉和感性方面已走到了一个近乎极致的程度——追求自然表现和表现的自然美。尽管科学和艺术各自都有十分多的体系和流派,但是,在其根本点上的区别是显然的。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轨列车,或许它们都通向真和美的共同目的,但其过程是并行而不相交的。在西方,几乎每一次科技发明都会引发一场艺术革命,在中国则由于科技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文化主流,几乎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艺术进程。科学的工具理性与艺术的情意感性之间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科学解决人类的物质问题,艺术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这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向度。
海德格尔说“技术是一种去蔽之道”,又说“诗性弥漫于所有的艺术”。技术与科学的去蔽根本上是求存在之真,而艺术与诗的揭示根本上是求存在之美。诗可以迷幻、可以遮蔽,它的神秘性与科学的神秘性大不同。
(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2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揶揄 假手 搅坏 尴尬
A.yú jià júe ká
B.yù jiǎ júe gà
C.yú jiǎ jiǎo gà
D.yù jià jiǎo k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文化根基全在道教,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中国人文化理想的无上 。
②尽管现代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以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并把握自然为理想,但是在对科学技术的现代物欲的 过程中,自然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③科学是一种十分理性的东西,其客观严谨、精微细密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就与艺术的 不同
A.原则 追逐 情趣
B.准则 追寻 情趣
C.原则 追寻 旨趣
D.准则 追逐 旨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挖一个团队比挖一个人更合算,可以节省一大笔培养费用、研发费用和市场拓展费用。所以不少企业委托猎头公司,把目标瞄准了团队,集体跳槽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