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24 22:13: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565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其成功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戏剧家、电影家的夏衍,在这篇报告文学力作中熟练运用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结构精巧、人物典型,忧愤深广、撼人心魄。
  在《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作家不动声色地运用了古典主义戏剧中的“三一律”理论——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包身工》的故事讲述就选取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同一个血汗工厂,情节服从于帝国主义残酷榨取包身工最后一滴血汗这个主题。正如法国戏剧家布瓦洛所说,“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包身工》正是基于时间、地点、情节的高度统一,搭建了作品严谨真实、集中凝练的艺术结构,为展现底层苦难人物和唤醒民众的宏大主题提供了戏剧化平台。
  文学的生命在于“画魂灵”,戏剧的特长在于塑造舞台上“活的魂灵”。夏衍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戏剧作家,将戏剧艺术投射到报告文学作品之中,突出地运用“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巧。一是善于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人像展览。作品描绘的人物群像极具典型意义,如“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们在破口大骂中起床”;“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而作品描绘的典型人物又极具“展览”价值,如“芦柴棒”“小福子”,人物形象悲惨得不忍直视。二是善于运用特写式描摹进行细节展览。作品写包身工的身体素质时突出了三个细节:“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写车间环境的恶劣时,“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地在空中飞舞的花絮”,“头发、鼻孔、睫毛和每一个毛孔,都是这些花絮寄托的场所”。细节的真实,让读者对身处地狱的人物形象过目难忘。三是善于采取极具冲击力的技法进行立体展览。作品在画面感、形象感、音乐感方面的塑造极具冲击力。如给家里写信求救的无名小姑娘遭受非人摧残的场景:“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从群体到个体,作家如同一位布展大师,把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勾勒出来,直击观者的心灵。
  戏剧的最大魅力是“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越集中、典型,越不可调和、难以解决,越能激起观众的高度关注。《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以其一针见血的议论、痛彻心扉的感悟和唤醒国民的呐喊,深刻反映了包身工的悲剧之源,其揭示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达到了人神共怒的程度。作家对受压迫受迫害的同胞给予无限的同情,站在反帝反殖民反阶级压迫的高度,运用先进思想理论分析苦难形成的原因,把帝国主义同被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形象深刻地揭示出来,放在聚光灯和显微镜下观照,从而唤醒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的良知与反抗,去解救那些“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从而获得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包身工痛苦、寻找包身工苦难因由、选择呐喊奋起之路、誓死推翻万恶旧制度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而作品感染力的生成,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
  (摘编自孔林玥《报告文学<包身工>中的戏剧元素》)
  材料二: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优势之所在。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它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关怀百姓大众,给人无可替代的新闻真实感与纵深感。夏衍说过:“报告文学不但不能虚构,我认为,甚至连夸张也是不允许的……作者如果认为写报告文学有困难,可以写小说,绝不应该在报告文学作品里弄虚作假。”可见,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必须忠实地描述当前正在变化着的事件和人物,它应该甚至必须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必须像新闻一样真实,才会获得感人的力量。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夏衍的《包身工》等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作之所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材料和描写的绝对真实性。
  就像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样,真实也是报告文学的底线。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指的是事实的真实,是可以经由实际验证的事实真实,而不像小说创作中要求的那种“艺术的真实”,即那种虽在情理中,事实上却不一定存在过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离开了新闻的这种事实的真实性,它的文学性就没有了立足的基础。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有任何的突破。
  (摘编自白玉红《新闻视野中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夏衍的《包身工》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因为作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作时熟练运用了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
  B.《包身工》遵循“三一律”理论,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的一个血汗工厂,围绕包身工被帝国主义残酷压榨干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C.《包身工》这部作品感染力极强,所以能揭示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人神共怒的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
  D.同是讲求真实,但报告文学和小说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要求事实是能经实际验证的,后者必须是事实不存在且符合情理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的创作中,借鉴戏剧的特长,以“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巧塑造出舞台上“活的魂灵”。
  B.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包身工》都极力去展示那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从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C.夏衍认为创作报告文学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不能虚构甚至夸张,作品要讲求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才能打动读者。
  D.只有在遵从像新闻事实一样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能有所作为,因为真实是报告文学创作不能逾越的底线。
  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段指出夏衍创作《包身工》成功的原因有戏剧元素运用娴熟,观点准确鲜明。
  B.主体部分从戏剧创作理论、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等方面逐层深入进行论证,条理清晰。
  C.翔实的材料和睿智的理论,例证法和引证法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使论证充分有力。
  D.“一针见血”“痛彻心扉”等词概括出《包身工》的批判程度和影响力,体现了议论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4.2022年,新冠病毒在我国多个省份再次多点爆发,各行各业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病毒,力争早日实现社会层面动态清零。如果以“在路上——我身边的抗疫行动”为题写一篇报告文学,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角度谈谈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山深处的老兵
  徐贵祥
  2011年正月,我和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员谭荣登相伴,重返太行山。故地重游,我还有一个与创作有关的任务,就是寻找六十多年前散落在大山沟壑里的那些民间抗日故事。
  心情好极了,我们一路谈笑风生,顺着蜿蜒的山路,向对面山峰徒步进发。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村庄叫东垴村。整个村庄里只看见三个老人,除了一对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