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情2022年3月份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A)(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23 21:42: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390字。

  山东学情2022年3月份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A)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即人文精神的高度和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
  除了“阳刚”和“阴柔”之美的互动相生,书法审美的时代性,也是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书法艺术自觉化以来,每个时期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便是对书法艺术时代审美品格的高度概括。从艺术审美时代性嬗变中回溯,历史再一次阐明了艺术形式只是书法意蕴的表现载体,其内核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从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开创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重视不够,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让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由传统通向未来的通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为基础,有国家层面的文化导向作引领,有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建设与推进,书法界必将形成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合力,开拓出一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新路。
  (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略有删改)
  材料二:
  宋代理学滥觞于唐,崛起于庆历年间,在熙宁、元丰年间初具规模,至南宋朱熹最终成为主流学派,以至于贯穿影响了宋明时代六百年。理学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席卷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生命的内在真理。理学研究聚焦于物质世界,试图以观物察己的方法寻找天道和伦理道德规范。然而,此种文化体系又不同于西方文化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控制征服倾向,而是以极鲜明的主观内省的精神特点研究和探索物质世界,并最终指向国家治理。“存天理”与“灭人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表现为统治阶层利用理学,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从万物之理推演至社会人伦之理,以重建统治秩序。相反,宋代文人群体对于理学表现出了某种矛盾态度,这尤其体现在书法中的“尚意”风气转向上。
  在书法的发展脉络上,宋人主动寻找一条异于唐人法度的“尚意”之路。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对“意在笔先”有着无比的崇尚,这是书法从实用性剥离出来的表现。宋人表现出了对于书法创作的高度自觉,与唐代虞、欧、褚、颜、柳等书法家的上层官僚身份不同,宋代文人成为书法家的主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无一不是饱学之士,他们展现出了对前人的批判继承态度。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同时又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两句话出自同一人之口,其目的无非是把“意”的重要性提到“法”之前。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得意弟子和知心朋友,坚定地传承了苏轼“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维护和阐释,“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而他自己也最终形成了“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成就。米芾的书法主张更是“天真”“直率”,他最为人称道的名言是“书乃无意于佳乃佳”。无意而成,如羚羊挂角,踏雪无痕,风度出于真情真我,无促迫,无苛求,无功利,“要在入人,不为溢辞”,这种薄功名、求真艺的心理皆与苏轼遥遥相应。宋代文人群体抓住理学之中对“心境”的尊崇,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书风时代,其风貌特点迥异于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苏、黄、米、蔡四家之间的面目差异性远大于欧、虞、褚、颜四家,这是追求“意”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王鹤《宋代理学背景下的书法“尚意”风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并且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人文内涵的支撑。
  B. 品读经典书法作品,不但可以欣赏其形式和内容,还能领略其人文内涵和作者的人格力量。
  C. 宋代理学聚焦物质世界,重视天道和伦理道德,这使得它成为书法“尚意”的理论基础。
  D. 苏轼是宋代书家“尚意”的代表人物,后来的黄庭坚和米芾的创作观点与他一脉相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定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需要考虑其内容、形式、风格等多个方面,而人文精神则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B.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宋人书法之所以“尚意”,是因为“尚法”的唐代书法作品限制了书法的发展。
  C. 宋代书法走上了一条异于唐人的“尚意”之路,这与当时许多书法家的文人身份是分不开的。
  D. 苏轼的书法作品也曾受到当时一些人的非议,这说明在宋代,并非所有的书家都是“尚意”的。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书法“尚意”的一项是(   )
  A. 书法作品要反对刻意,追求自然,注重无意和天成。
  B.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
  C. 书法家要通过书法灵动的变化展现自己的情感与个性。
  D. 书法家强调“得妙于心”,重视自然超妙的创作心态。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为什么要提升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C.由“宋代理学聚焦物质世界,重视天道和伦理道德,……成为书法‘尚意’的理论基础”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宋代文人群体抓住理学之中对‘心境’的尊崇,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书风时代”可知,“尚意”的理论基础是理学对“心境”的尊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尚法’的唐代书法作品限制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质
  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