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23 16:07: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329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我们可以说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一,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渊源于希腊,亦可称为希腊精神。二,团体组织精神,或叫做国家精神,渊源于罗马,亦可称为罗马精神。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称为希伯来精神。
  有人问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都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形成。换言之,中国文化仍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中国历史乃以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
  我们所讲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呢?我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估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理观念或道德理论来做具体的例子。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孙暂不直答,却反问说:“你如何看法呢?”范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经夏、商、周三代,直迄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我们只看范宣子这一说法,便可推想,中国人在那时,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叔孙却告诉他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于你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
  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悉。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1. 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一种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B. 中国 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进。
  C.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范宣子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
  D.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生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而没有超越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因此,人类只有肉体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
  2. 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中国人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这一点从范宣子的话中可以推想出来。
  B. “三不朽”之说,正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
  C. 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他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三不朽”说。
  D. 和中国人的观念正相反,西方人认为有两个世界,分别是一个人肉体生命和灵魂生命依存的地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