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2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17 22:19: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3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480字。

  四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2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的经常性现象,它以有组织的暴力形式解决不同利益集团(氏族、部落、阶级、民族、国家、国家集团、宗教等等)之间的矛盾。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同时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在阶级社会,当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不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时,战争是一种最后选择,而和平只是对立力量之间相互制衡或实现均衡的态势。
  关于战争的根源,古今中外都有人认定为人性。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把战争归结于人的权势之争和人的好斗本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把人的生物性攻击本能和非意识性的欲望视为战争的最终根源。把战争归结于人性也就把战争永恒化了。也有人把它归之于民族种族差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等等。
  马克思主义反对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设定,反对战争永恒论,坚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上认识人和战争。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私有制,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从事战争是为了获得和平,从而实现不通过战争而无法实现的目的。
  战争与和平都根源于经济关系,战争的目的最终是经济利益。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伴随着资本输出的殖民地争夺,战争在“文明”的包装下更加惨烈。国家之间的竞争一直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既有大国之间的利益厮杀,也有小国挑衅大国领土和主权的不义战争,更多的是强国、富国、大国侵略欺凌弱国、穷国、小国的侵略战争。发达国家以经济实力强化军事实力,用军事霸权完成政治霸权,形成并固化了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使国际社会权力分配严重不均衡,从而使“丛林法则”制度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总体呈缓和趋势,但各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出现了500多次,先后有近百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卷入其中。另外,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5年公布的数据,世界的核弹头储备仍有15850枚,虽然总量有所减少,但世界9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仍在推进核武库的现代化。这表明“丛林法则”仍顽强地存在着,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世界的天空。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我们渴望和平却不能回避战争,因为战争不以任何单方面的善良意愿为转移。习近平告诫全党全民:“历史警示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呵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当下国际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但和平决不是乞求来的,也不是屈辱忍让的结果。他因此强调:我们不希望打仗,但只有我们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能力,才能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以武止戈”的目的。“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这一论断是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精准概括,是我们认识和处理战争与和平关系问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前提是有遏制战争的足够力量。备战而不好战,有战胜实力而不轻启战端,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安全的基本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有打赢能力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去招惹人家,但决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必须有克敌制胜的防身利器,有令战争狂人望而却步的杀手锏,这样才能更好做到以武止戈。
  天下虽安而不忘战,国家强大而不好战,始终划清反战与忘战、备战与好战的界限,处理好安与危、备与战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制胜智慧。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具有残酷性和破坏性,这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反对战争的人们成为了遏制战争、消灭战争的强大力量。
  B.不论古今中外,研究者都认定战争的根源是人性。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都持此类观点。
  C.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私有制、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不可避免。
  D.《孙子兵法》谈到,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好战,不轻启战端,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安全的基本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从战争的相关阐述来切入话题,引出其核心观点,确定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对全文起到统摄领起的作用。
  B.文章从不同维度分析探究战争的根源,剖析战争发生的必然原因,论及“丛林法则”的真实,揭示当下战争的隐忧。
  C.选文运用总分结构,以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总起,以战争根源的探究分述,再谈中国要处理好安与危、备与战的关系。
  D.文章论证方法丰富,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同时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反对先验、不变的人性设定,反对把战争归结于人性将其永恒化的战争永恒论。
  B.国家竞争的丛林法则于强国、富国、大国侵略欺凌弱国、穷国、小国的侵略战争之中体现。
  C.只要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的能力,战略上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武止戈”。
  D.掌握《孙子兵法》中所言的战争制胜的最高境界,处理好战与和的关系,才可能长治久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消息,为扎实做好2021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并予以发布。意见明确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
  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供应保障。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左右,石油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