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两首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层次。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使用动词的妙处以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二、以“三步阅读法”学习《芣苢》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并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采车前草的劳动场面
2.知人论世
(因为这首诗选自《诗经》,没有明确作者,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一些关于《诗经》的常识。)
(1)同学们展示预习内容,教师课件补充汇总: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其中《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