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22
- 资源简介:
约2580字。
鸿门宴-项 羽
——从项伯说起
【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分析其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深入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锤炼思维的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等了解人物性格,加深对人性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由表及里洞察人物性格。
(2)揣摩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抓重点字词和人物言行举止,揣摩人物内心和性格。
(2)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谈谈项羽。关于这个话题,得从项伯说起。
一、项伯:
我们先梳理项伯的所中所为。
行为1:项羽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行为2:张良欲告沛公,项伯没有阻止。张良出来,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行为3:与沛公“约为婚姻”。
行为4:许诺会替沛公解释,殷勤叮嘱“旦日不可不早来谢项王”。
行为5:从“义”出发,建言项羽对刘邦“不如因善遇之”。
行为6:项庄舞剑,公然“常以身翼蔽沛公”。
大家有没有觉得项伯的行为比较反常:项羽接到密报,一怒之下要攻打沛公。项伯不辞劳苦,连夜快马赶到刘邦军中,私见军师张良,还泄露军事机密。项伯这个时候的身份是楚左尹,掌军事,深受项羽信重。大战在即,他这样做不仅辜负了项羽的信任,更丧失了起码该有的立场。有的同学会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这是知恩图报。知恩图报当然值得赞扬,但是项伯的方式值得商榷,难道报恩就只能这样?
项伯接下来的行为更加令人迷惑,似乎完全脱离了此行的初衷。张良欲告沛公,项伯没有阻止。他应该想到,张良这一去,沛公也就知道了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消息。他是不是该阻止一下呢?张良出来,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我们要抓住“即入”这个细节,马上进去,项伯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接着沛公三言两语,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项伯的这个行为是解开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