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24 14:18: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6 总计:2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490字。

  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
  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极”“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和”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名称,彰显了对“中”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材料二: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初年周公选择都城除了找“地中”所在之外,也考虑了当地的社会人文基础。
  B.“择中立国”的原则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都城中轴线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C.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明清故官三大殿的名字都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D.“择中立国”的“中”和“贵中尚和”的“中”的意思异中有同,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
  B.虽然起源时间存在争议,但都城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是有中轴线的。
  C.材料一通过引用《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从‘贵中尚和’理念”的观点。
  D.两则材料都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和”,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
  3.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
  B.北京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
  C.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D.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和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