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甲卷地区2022年高考语文预测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040字。
全国甲卷地区2022年高考语文预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凭借19首白话新诗崭露文坛,又以散文创作和文学评论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是诗人、散文家,也是学者,更是斗士。其一篇《背影》影响了几代人,甚至还会继续影响下去,这在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今天为什么读朱自清?为的是领略其作品背后的人格品性,为的是重温几代人的文学记忆,更为了在不断传诵的经典中品味其文化观念,找寻当下的精神资源。
朱自清在《背影〈序〉》一文中写道:“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从《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践行着“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淡泊宁静的自己,便有了笔下风物的空灵飘逸;表现质朴平和的自己,便有了记事怀人的浓情淡出。杨振声曾说:“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在散文《我是扬州人》中,朱自清回忆了自己在扬州的童年生活,住万寿宫、爬运河堤、游铁牛湾、与伙伴谈笑玩闹,扬州时期的点点滴滴令他深情地感慨道:“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儿时的这盏“青灯”长久地烛照了朱自清的一生,扬州的生活经历和城市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朱自清的性格养成。辛亥革命前夕,朱自清有一年多的时间因陪父看病,住在扬州史公祠内,明末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领导扬州人民英勇抗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深刻地熔铸在朱自清的血液里,落实在朱自清的行动中,战争时期,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清华大学执教期间,朱自清也多次参加爱国运动,并为学生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如果说朱自清的生命中存在一处精神牵挂,那便是“扬州情结”,扬州不仅承载了朱自清“有味”的儿时记忆,更塑造了朱自清坚毅自持、一身傲骨的品性。
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常能于清丽婉转的文字之外读出一种独立于世的旷然与寂寥。“荷塘”看似诗情画意、沉静曼妙,但作者的内心“颇不宁静”,良辰美景并不会消解家国动荡、时运艰难所带来的苦闷,寄情于“荷”与“月”,实际上是将理想的人格投映在具象的事物中,荷花的高洁傲岸与月光的皎洁美好,蕴藏了身处乱世的朱自清对自我道德情操的要求,这两个意象的至纯至洁、难以企及又在作者的心中平添了一份愁绪。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的“愁”并不是悲春伤秋的自怜自艾,而是一种自我与时代的挣扎,是将自我放置于更深广的历史时空之下的迷惘与矛盾。
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读朱自清,需要他的朴实温厚;更需要读鲁迅,需要他的清醒自持,需要他痛彻的批判和热诚的坚守;需要读汪曾祺,需要他的恬淡淳朴;需要读史铁生,需要他面对生存困境时的自我救赎。命运沉浮,是人类需要文学,而非文学需要人类。如果说文学经典有最切实的关怀,那便是可以从作品里的一滴泪折射出无垠的哀痛,从一个人的命运里看到一群人,于是每个人的灵魂都不再四散,文学将全人类凝结,在广袤原野的无边处,伟大的思想与情感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楚冰《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蕴藏在其作品中的文学记忆和文化观念可为当下精神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B.在“意在表现自己”创作理念引领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有志气、骨气、傲气的朱自清。
C.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自我在时代挣扎中将理想的人格投映在“荷”“月”中的道德追求。
D.朱自清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一个作家,还因为他是学者,更是斗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结合朱自清代表作品中的人格品性和当下现实需要来论证今天读朱自清的必要性。
B.文章直接引用《背影〈序〉》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作者读朱自清作品的主观感受。
C.文章间接引用《我是扬州人》的内容,使分析论证朱自清创作的精神源泉更加充分。
D.本文结尾顺带说读鲁迅、汪曾祺、史铁生的必要,有助于拓宽读者对文学阅读的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都有两次生命:一次是作者赋予,一次是读者赋予。第二次是对第一次的补充。
B.扬州是朱自清性格的养成地。“扬州情结”为其一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C.《荷塘月色》中“荷”“月”两个至纯至洁的意象蕴含着作者自怜自艾的“愁”,这是瑜中微瑕。
D.如果把文学比喻为“压舱石”,那么就是人生之舟需要“压舱石”,而非“石”需要“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已成为世界科研论文发表量第一大国,持有专利数也高居全球第二。但很多时候,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卖出石头的价钱,拿着研究成果仍迈不开前行的脚步。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寻下家,企业亟需的技术求而不得,矛盾直指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是个老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看来,如果影响成果转化的条件有100个,那么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