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2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22 17:35: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330字。

  《石钟山记》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课标要求:梳理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等文言现象;阅读古代散文佳作,涵咏品味,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苏轼及相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积累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二、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诵读文本,读准字音
  蠡(lǐ) 郦(lì)磬(qìng) 聆(líng)  桴(fú)铿(kēnɡ) 硿硿(kōng) 莫(mù)栖鹘(qīhú)  磔磔(zhézhé)鹳鹤(guànhè) 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
  四、引导学习第一段
  (一)重点词语及特殊文言现象
  1、重点词语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