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实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22 17:33: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80字。

  《石钟山记》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课时: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诵读课文;师生一起疏通文字和文言语法障碍,学生自译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是理清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是明确苏东坡的观点及其价值和意义。
  请大家先自主朗读课文第三段,而后请同学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感想,表明了写作意图。
  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想呢?
  生:事情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主观臆断它到底有还是没有。
  师:那么,石钟山得名的正确说法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
  作者认为原因应该有三个:
  一是郦道元的说法虽正确但失之于不详;
  二是士大夫虽能为文记之但却不肯做实地考察;
  “渔工水师”虽知道而不能为文记之。
  所以,苏东坡主张深入实地去考察,必须“目见耳闻”。
  师:请同学们做课堂笔记,整理出石钟山得名的正确说法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生做课堂笔记,优秀笔记展示略)那么,作者探求这三个原因的意图是什么?
  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正确。
  师: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生:“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想想,“叹”和“笑”有什么意味?
  生:“叹”是“感叹”“叹惜”的意思,“笑”是“嘲笑”的意思。不一样的用词,表明了作者对两个人的不同态度——赞同郦道元,否定李渤。
  师:对,这就是在讲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从哪个词可以读出来呢?
  生:“是以”就是“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师:这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由一共该有几个?
  生:两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课文的第一段就提到了。“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第一段,同时思考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态度。
  师:这两种说法我们不再重复了,作者对两个人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对郦道元的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对唐朝人李渤的说法更是表示怀疑,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