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2
- 资源简介:
约11610字。
《种树郭橐驼传》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的价值规律。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课堂知识点拨】
1.题解:
《种树郭橐驼传》:给一个以种树为业的名叫郭橐驼的人写的一篇传记。名为“传记”, 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是一则讽喻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即借助传记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