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160字。
江西省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多年前,英国艺术史家苏利文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艺术的小书——《三绝:中国绘画、诗歌与书法》。他坦言此书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在他们的绘画上写字?这种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实乃中国艺术独特之发明。同样是欣赏绘画,西方惯用的表述是“看画”,而中国人却说“读画”,正是因为中国画上往往不只有图像,还有题跋、印章等文本信息。
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它既连接着画家、不同时代的观看者、收藏家等诸多行动者,也促使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实现跨时空社会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加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倪璜的《竹石霜柯图》为例,上面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案木竹石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笪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出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
画上有诗文题跋,唯独中国画如此,西方绘画为何不曾也不能如此呢?阮璞指出西方绘画自古希腊以来,一直遵循“摹仿说”道路,画幅必表现特定空间、视点、光源,给人以真实感性形象。为避免破坏画面的视觉效果,自然不便在画上题款。中国画最迟从北宋开始,“超越了具象艺术”,放弃了对亦步亦趋描摹外部世界的重视,成为反映画家内在心灵的艺术。对于文人来说,绘画、书法与诗歌一样,都是为了表达自身的经验、情感和价值理念,并将之传递给志趣相投的人们。
诗文题跋何以成就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首先,绘画大多出于一人之手,是一次性完成的,但诗文却由不同人题写,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范围内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中国画作为媒介的第一个特征——开放性。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媒介的这种“开放性”有充分的自觉:画家作画时,会特意留下给他人或自己题跋的空间——比如在扇子的一面画画却将另一面留白,或者给一幅山水留下大片天空。
作为媒介的中国画还有另一个重要特征:关联性。这一特征则与诗文题跋的社交实用性密不可分。对于古代文人而言,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在祝寿、送别、宴饮、贺人新婚或生子等诸多世俗场合,无不作诗。不过,在时间的长河中,大部分诗歌渐渐摆脱了实际功用,正如今人会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玩味爱情的缠绵,却忘了这是王维与友人李龟年赠别的诗作。若细细爬梳这些诗文题跋,便会发现一张张复杂的社会网络图。
一方面,文人道过中国画这一煤介展开丰富的传播实践,这些传播活动“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另一方面,中国画这一媒介也塑造着文人士大夫群体,既对他们的学识、品味、技艺提出挑战,也促成了他们此间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如今,作为文本的中国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妥善珍藏,但作为媒介的中国画,却因为士大夫群体的消失,而日渐式微。
(李晓愚《合壁: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读画”,读的是画中的图像、题跋、印章等文本信息,对此苏利文在他的书中作了尝试性的探究。
B. 西方绘画没有诗文题跋的原因是为避免破坏画面效果,给人真实形象感,不便在画上题款。
C. 诗文题跋成就了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中国画的开放性使得文人士大夫在作画时有充分的自觉。
D. 中国画与诗有极大的关联性。它们都是重要的社交媒介,诗和画一样能够展现社会交往关系网。
2. 下列对材料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三段始终紧扣题目,围绕着关键词“诗书画形式”、“媒介性”“独特”一一进行论述。
B. 文章主体部分先谈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再谈西方绘画异于中国画的原因,最后谈诗文题跋何以成就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层层递进。
C. 文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并列式,都是在论证诗文题跋何以成就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
D.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以今人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理解偏差为例,论证了中国画的关联性特征。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对文人士大夫的学识、品味、技艺是有要求的,也促成了他们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体现出对这个群体的塑造作用。
B. 中国画很早就“超越了具象艺术”,反映画家内 心灵,而西方一直遵循“摹仿说”,说明古代中国画比西方水平更高。
C. 古代文人在社交场合无不作诗,而如今,诗歌己经没有这种功用,不仅使得古诗被曲解,而且极少有人写诗。
D. 士大夫群体在时间长河中日渐消失,导致了中国画文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妥善珍藏,而中国画的媒介功能却由盛转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减”政策出台后,来自家长的声音中也有一些质疑和不安,不少家长开始更加焦虑地自行“补位”:花更多的钱选聘高端私教给孩子在家补课,或者千挑万选买齐各类复习资料。这些补位的误区,深刻反映出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惯性。只有打破这种惯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确补位,才能实现“双减”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