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高分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解读之平等篇
- 资源简介:
约11750字。
高考语文作文高分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解读之平等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地举起平等的旗帜,将平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平等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的平等价值观。
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平等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平等、相等、同等。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
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在分析总结了大量兴亡之道后,留下平淡而直白的朴素道理,他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也以淡然口吻隐喻着人间至理,他说:“平而后清,清而后明。”社会平等,彰显治国之道,社会平等,成就清明太平。
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纲常的规范似乎处处都是对不平等地位的维护。其实,中国文化很早就强调人格上的平等,甚至为了追求平等,认为连性命都是可以放弃的。《礼记》里就有这样一段记录:春秋时期,齐国饥荒,饿殍遍野,一位叫作黔敖的富翁,本想发放粮食赈灾,可是在饥民来领粮的时候,他却以轻蔑的语气吆喝说:“嗟,来食!”于是饥民感觉蒙受了巨大羞辱,宁可饿死也不肯再领受粮食。这就是“嗟来之食”这个词的由来,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在中国文化里,也逐渐强化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
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人物、故事
1.赵奢秉公执法的故事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他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
有一次,赵奢带了几名属下去平原君家里征收田税。当时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平原君的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赵奢十分气愤,他大喝道:“谁敢聚众闹事,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