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1 20:15: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550字。

  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解的。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百余年西学影响之下,普遍视感性理性二分为当然,对“听之以气”这一类悟性认识则颇为生疏,而这恰是中国固有传统中极具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
  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类:意会的、言传的。对于两种知识,庄子在理论上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天道》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白,庄子接着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在工匠做车轮时,“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这种“不知之知”,不同于“无知”的状态,也不同于“知”的状态。这种“不知之知”,不可言传,但可感可知,由低层次的“知”到高层次的“不知之知”,最终旨归便是知道。庄子此论,不仅揭示出人类传承的两大类知识中,“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根本不同,同时,也自根源处阐明了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言说方式乃至审美心理形成的因由。
  那么,如何解决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一认识论难题呢?与儒家人文教化的法子不同,老子有“归根”“复命”“知常”的路径,而庄子开出的方子,则是“心斋”“坐忘”。
  庄子以“心斋”为例,将认识分为三步:“听之以耳”的感性认识,“听之以心”的理性认识,“听之以气”的悟性认识。庄子所论的“心斋”,拒绝感性刺激,排除心绪杂念,凡感觉、思虑、意念均停止(“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在这种自然而然、听之任之的状态下,始能集气于心,气与道通,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虚无澄明的境界。由此观之,“心斋”是悟出来的,既不是“听之以耳”感觉到的,也不是“听之以心”理解到的,而是“听之以气”体悟到的。庄子借助于耳、心,而达于气、通于道。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主张气之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在他看来,只有秉持万物一体之心境,顺天而行、以天合天,方能与气相合、道气合一。人人如此,则天下大治。
  庄子“听之以气”,影响深远。其一,这是中国式意会体悟认识方式的经典表述。中国式的意会体悟没有本体与现象的差别,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且与现实人生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知识生成的基本路径之一。其二,“听之以气”是一种气化的悟性思维状态,旨在忘却现世之是非得失、功利欲求,消除主客、物我之差异,“离形去知”“虚而待物”,使心灵活动达到极纯粹的境地。其三,艺术价值的根源,在于虚静澄明之心。庄子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我们不难发现,自魏晋起,中国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虚静澄明之心下从事创造的。就此而论,庄子功莫大焉。
  (摘编自夏静《庄子的“听之以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并在理论上对其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此论从根源阐明了中国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等形成的原因。
  B.庄子所说的“心斋”,与“耳”“心”无关,不是凭感性感觉到的,也不是凭理性理解到的,而是从“听之以气”领悟到的。
  C.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认为人秉持万物一体的心境,顺从自然规律,才能达到道气合一的境界,人人都这样,天下也会得到治理。
  D.中国式的意会体悟不区分本体与现象,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与现实人生融为一体,中国古代部分知识也由此而生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庄子《天道》篇中关于书、语、意等关系的分析,为文章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B.庄子举“轮扁斫轮”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有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
  C.文章从“听之以气”的内涵、达成路径、影响、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论证全面。
  D.作者在论述庄子思想的同时,还将其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使文章内容丰富、论据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的“三听”,分别对应了笛卡尔的感性、理性和悟性认识,其中的悟性认识超出了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的认识范围。
  B.庄子的“不知之知”,不是“无知”,也不是“知”,它是“意之所随”,能够感知却只能意会的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C.庄子追求虚无澄明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不能有意为之,需排除外在内在的各种干扰与杂念,自然而然,听之任之。
  D.庄子的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具有艺术价值。从魏晋开始,艺术家们在此理论的影响下而成就伟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环境署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洋。《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30年每年可能有5300万吨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洋等水体环境中。当前,全球白色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疫情期间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医疗防护用品垃圾也在加剧目前的污染情况。多国持续出台政策措施,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00多年来,塑料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