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540字。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与双向交流,承担着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它可能是一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既远且广的国际传播效应。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我们不必苛责汉学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译,更不必苛责伏尔泰的误读和他的《中国孤儿》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编,因为中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经过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戏剧文本、舞台表演必然由于文化差异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形,也会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也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中国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虽然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同,但并不影响梅耶荷德等人对京剧艺术的赞赏。
C. 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在欧洲广为流传,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 逐步完善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对中外戏剧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进行解读与辨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梅兰芳访苏演出为例,借苏联各界专家视京剧为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认识,说明了戏剧在中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
B. 文章以《赵氏孤儿》为例,既肯定了经典戏剧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又论证了中外戏剧交流中存在复杂变异的问题。
C.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说明中外戏剧存在文化差异,指出了跨文化研究的正确方法。
D. 本文立足于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从内涵、研究对象的选择,再到研究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跨文化研究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戏曲典籍译本、多语剧场表演,甚至可能是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
B. 在戏剧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在国际上产生比较深远广泛传播效应的戏剧经典,通常都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C. 任何一国的戏剧一旦跨越语言、国别、文化等界线,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后,就会使其承载的本土文化意义产生重大变化。
D. 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从而打通西剧东渐和中剧外传中的交流渠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长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态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当传统增长动能下降时,要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必须开发新动能。就劳动力供给而言,提高劳动者技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