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4 19:16: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8750字。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调研卷(五)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戏曲“现代化”的意涵中,要求戏曲强化“表现新时代的、新生活的现实”的能力,是戏改主导者最普遍的认识,而通过戏曲内容的变化定义“现代化”,似乎是一条捷径。张庚就指出,延安时期开始的新秧歌运动,其实际意义就是“把这种表现了我们古代生活的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剧、歌舞剧的形式拿来现代化,使它来表现现代的我们人民最光辉的生活”。直到20世纪80年代,微博橙子辅导仍然一方面肯定戏曲“运用程式去反映生活的方法其基础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指出,“生活是发展的。传统戏曲程式是在古代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们与今天的时代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所以,戏曲的程式应当有所发展”。可见在论述戏曲舞台表演领域推行“现实主义”原则的必要性时,传统戏曲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亦成为其重要理由。
  20世纪50年代初,戏改主管部门曾经为解放区“反映现实生活”的“解放戏”一度走红而深受鼓舞,但是这样的喜悦并未维持多长时间。既不愿意公开承认戏曲表演的基本原则是非现实主义的,又不能公然接受戏曲演出和观众趣味依然高度集中于传统剧目的现状,这导致包括周扬在内的众多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在戏曲表演领域产生矛盾心态。正由于古代题材戏曲剧目始终得到普通观众最大程度的喜爱与关注,因此如何运用戏曲手段“反映现实生活”就成为戏改工作者的执念。
  实际上,戏曲“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双重含义,对当局而言是要借此鼓励甚至迫使戏曲艺术家创作和演出基于政治宣传目的的新剧目;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对戏曲艺术家而言,是为了扩大戏曲的表现能力和新的人物塑形能力。在各类宣传剧受挫于演出市场的特殊背景下,戏改当局与戏曲界从业人员都似乎接受了传统戏曲不适宜于演出现实题材剧目的托辞,剧种“分工论”就是其典型的表达方式。然而“分工论”既没有让当局持续放过那些古老剧种,更无从解决传统戏曲提升跨题材的表现力这一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主管部门反复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在强调“反映现实生活”是戏曲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在政治助力下,这一政策措施终于见到“成效”。不过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的拔乱反正,一旦失去了政治压力,传统剧目就迅速回归,再次成为戏曲演出市场中的主角。这场“大戏”并未就此完结,它再清楚不过地显现出了戏曲现代化的困境,但是艺术家的深度参与,说明“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并不只有政治内涵,它同时关乎艺术形态。
  如前所述,戏曲是否确实难以反映现实生活,古代和现实的题材差异是否与戏曲作品的现代性直接关联,都很难断然下定论;从戏曲内涵的全方位改造到仅仅关注新的题材,显然是呈退守而非进取之势。当“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和戏剧表演的“现实主义”原则相结合,戏曲面对的不仅是题材更新,更内在地蕴含了改变艺术形态的压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戏曲现代化”话题展开的剧烈而复杂的多元争论,涉及“现代戏”创作演出过程中,传统戏曲的行当、流派和程式化表现手法的艺术价值。然而话题一旦触及这一层面,在艺术形态争论的背后,就处处存在对戏曲现代化的公开或隐晦的质
  (摘编自微博橙子辅导《20世纪戏曲现代化》)
  材料二
  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刘桢、橙子辅导《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作为戏曲改革主导者的张庚和周扬两人所持的观点虽然相反,但都认为戏曲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赞同戏曲“现代化”。
  B. 虽然观众的趣味高度集中于传统剧目,但“解放戏”的成功还是让戏改工作者对戏曲“反映现实生活”推行充满信心。
  C. 由于涉及不同层面,以及实践中的复杂性,戏曲“反映现实生活”难以形成共识,实践中也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D. 虽然士夫文人对戏曲艺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戏曲毕竟是大众艺术,实现戏曲的现代转型应让它回归民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戏曲工作者能够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创造出新的戏曲程式,戏曲或许就不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B. 普通观众对传统剧目的喜爱与关注之所以难以改变,主要与他们身处社会下层的审美习惯密切相关。
  C. 在“戏曲现代化”艺术与政治的博弈中,虽然涉及诸多环节,但其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是观众能否接受。
  D. 戏曲的根在民间,“戏曲现代化”的话题光靠形而上的理论探索是难有定论的,只有回归民间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回答。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传统戏曲程式是在古代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们与今天的时代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
  B. “古代题材戏曲剧目始终得到普通观众最大程度的喜爱与关注。”
  C.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在政治助力下,这一政策措施终于见到‘成效’。”
  D. “一旦失去了政治压力,传统剧目就迅速回归,再次成为戏曲演出市场中的主角。”
  4. 什么是戏曲“现代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B    3. A   
  4. 戏曲“现代化”是有关方面自上而下的行为,要求传统戏曲反映现实生活,与现实主义原则相结合。   
  5. 首先,通过张庚与周扬有关论述的引用和分析,指出戏曲现代化是来自戏曲改革主导者的主张;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烟的故事
  ——记L君的一段谈话
  沙汀
  不错,许多事都是倒霉的神经过敏弄糟糕的。有一个人的事,可以证明你的结论。这人,我们叫他做老烟吧。
  他的历史太长,只告诉你一点:地主的儿子,大学生,在上海读书时曾勇敢反叛自己的地位。一九三一年,他被抓进去了。“那洋罪你受得了吗?”他曾告诉我:“好客气呀,茶哟,纸烟哟——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