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普高联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2840字。
西宁市普高联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年级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学校:沈那中学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首先要读懂这个网络时代,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文艺理论,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文艺评论形式。
“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也对传统的文艺评论形成了挑战。作为因时而评、因事而评的文艺评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
网络文艺评论要能“扛大旗”。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理应具有担当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同时,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理应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弘扬主流价值观,使文艺创作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态。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碎片化、割裂化等倾向,这是对传统文艺评论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的解构与叛逆。但文艺评论毕竟是一项具有浓厚理论色彩和思辨精神的实践活动,需要基本的理论担当。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先要读懂这个网络时代,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艺评论形式,为互联网文艺找到符合其内在特点的理论视角。
网络文艺评论要有“网络感”。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可和传统文艺一概而论。以网络小说为例,其叙事方式、文化内涵、创作模式、创作理念等,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以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来评价,肯定是不合时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深度参与网络文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各类网络文艺生活,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才能作出有意义的评论。当前,随着网络文艺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中已形成不同的文艺评论“圈子”,各有不同的评论方式,如网络音乐评论主要是在论坛、贴吧、相关音乐软件,网络视频评论则主要在留言区、讨论区、弹幕等等。了解这些“圈子”文化,洞悉其评论视角、思考方式和新锐观点,应当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日课”。
网络文艺评论还要“能进场”。与传统文艺评论相比,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对文艺评论而言,互联网是充满机遇的“风口”,文艺评论能否号准市场的脉搏,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应紧盯市场前沿,开发评论和市场结合的新模式,善于在海量的网络文艺产品中慧眼识珠,紧盯市场“潜力股”。同时,也要打造网络文艺评论的市场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独具个性的市场品牌,通过指导创作、促进消费,赢得资本回报、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文艺评论走向繁荣,参与竞争,实现双赢。这是不同于前人的职业标准,也是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摘编自《文艺评论要读懂网络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艺评论之所以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是因为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倾向。
B.与传统小说稍显不同的是,网络小说有其独有的叙事方式、文化内涵等,这显示出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已不可和传统文艺一概而论了。
C.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随着“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而产生,这种深度融合给付给传统的文艺评论带来了挑战。
D.从网络音乐评论和网络视频评论的例子可以看出,随着网络文艺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中不同文艺评论的“圈子”正在形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3段将文艺评论比作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文艺评论应具有担当精神。
B.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网络文艺评论“圈子”有不同的评论方式。
C.文章第5段论述了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影响突出,继而提出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举措,论述充分,分析精辟。
D.文章围绕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这一话题,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在读懂网络时代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并创新文艺理论,就能创造出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的文艺评论形式。
B.传统的文艺评论若想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
C.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不宜用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进行评价。
D.要作出有意义的评论,既需要深度参与各类网络文艺生活,又需要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者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