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060字。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文学也同样如此。作为“语言的艺术”,话语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构成了文学的唯一实在,文学史本质上是文学话语建构的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每一次文学话语的转换都透释出中国文学审美取向的丰富内涵。
②文学话语方式的生成具有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是社会势能在文学语言层面的体现和共鸣。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演进,又必然与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景观。话语的变革一般被视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生成的先兆。
③客观而言,“五四”一代学者普遍把文学革命看作是思想革命的先导。“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文”入手,具有一种“策略性”。自“五四”开始,中国文学就肩负起了启蒙、动员的任务,这既是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又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话语方式和美学风貌。这一时期文学审美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④马尔库塞说:“一场革命在何种程度上出现性质上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关系,可以用它是否创造出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标识,就是说,与控制人的锁链决裂,必须同时与控制人的语汇决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话语历史的崭新时代,扭转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话语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称“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学话语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为过。
⑤胡适的白话本位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门,特别是其“建设一种浅近的,明瞭的,通俗的,平民的,写实的文学”理念,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运动提供了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国文学话语在意识形态的强力介入下,开始与大众化结盟。
⑥无论是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还是后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把语言看作大众文艺的“先决问题”。实际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话语开始整体性向民族化方向转型。例如,《小二黑结婚》等大众通俗小说在解放区迅猛崛起,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所决定的。赵树理明确表示把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看得懂,愿意看”作为创作的根本指向,他也因此被称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显然代表了中国文学话语的“民间传统”,事实上,赵树理之后中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民间传统”逐渐取代“新文艺传统”的过程。
⑦这种以大众化、通俗化为基本取向的文学话语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开始,一种新的文学话语伦理得以生成,与之相伴而生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上粗糙的语言风格、粗陋的文体形式、粗粝的审美品貌,以及简单、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与“大众化”这一核心文学话语追求密切相关。
⑧语言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话语重构的前提。大众本位文学话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的非审美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新时期”又一次从话语变革开始了。率先打破传统文学话语的是王蒙。一般认为,文学话语具有“语义”和“体验”双重品格,而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显然更注重体验性、主观化,《夜的眼》开启了新时期文学话语重构的先河,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的既成规则,割裂或延宕了语言“所指”与“能指”的单一关系,冲破了文学话语个性化、审美化的疆域。
⑨王蒙小说的话语探索,启发了后来的年轻一代作家。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余华、苏童、格非等自觉掀起了一场文学话语的实验,提出了“文学是语言学”的命题:“文学语言不是‘意义’的衣服,而是‘意义’的皮肤;文学语言不是‘意义’歇息打尖的客栈,而是‘意义’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的家园;文学语言不是把你摆渡到‘意义’对岸去的桥和船,它本身就既是河又是岸。”事实上,新时期文
(摘编自温奉桥《话语建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流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某种层面上看,文学领域话语体系的变革与每一门科学的术语的变革具有相似性,每次话语变革都促进文学审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B.话语作为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构成文学的唯一实在,其生成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变革标志着新的价值体系的产生。
C.马尔库塞的话告诉我们,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一场革命的重要参考标准,“五四”白话文运动即可作为明证。
D.新时期以来,我国小说的主旨意蕴呈现开放式结构,得益于小说表意系统的全面重构,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不再简单平面,小说意义旨域更为丰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胡适白话本位到瞿秋白、毛泽东有关文艺创作问题的思考,再到赵树理的创作主张,无一不在提倡文学话语的大众化。
B.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一批小说之所以能在解放区迅猛崛起,与作品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密切相关,文学话语适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
C.王蒙创作的小说《夜的眼》,因为在文学话语重构方面具有多个层面的突破性成就,而成为新时期文学话语重构的先导。
D.“大众化”的文学话语创作,虽然能够赢得群众的一致喜爱,但文学话语在不断变革,这种“大众化”的话语最终会被新的话语形式取代。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论述的句式上看,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形成了排比句,在论述文学语言与意义的联系时,增强了论述的力度。
B.从论证手法上看,此处直接引用青年作家余华、苏童、格非等人提出的命题,论证了文学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C.从语言特点来看,“衣服”“皮肤”“客栈”“家园”“桥和船”“河与岸”等具体可感的喻体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气息。
D.从论证结构上看,此处既继承王蒙小说对话语的新探索——文学话语具有“语义”和“体验”双重品格,又引出下文对新时期文学话语的进一步论述。
4.论述文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准确鲜明的特点,请以第⑥段中的加点词为例简要说明。(4分)
5.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文学话语的转变及其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