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一模)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6680字。
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一模)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6分)
(一)默写(12分)
1.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杜牧《江南春》)
2.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晏殊《浣溪沙》)
4.孟子认为“国恒亡”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5-10题(24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
5.【甲】文作者是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_”。(2分)
6.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乙】文加粗的词语。(4分)
(1)皆能道其姓名( )
(2)及其卒也( )
8.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心态的平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
D.“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
9.【乙】文通过主人公(1)常自诵以明志;(2)________________等言行,从正面
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6分)
10.【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
正义为什么常常被邪恶蹂躏?
①有道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但不可否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正义经常遭受邪恶的摧残蹂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历史是黑暗的、残酷的、血腥的,是一个邪恶战胜另一个邪恶的轮回而已。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广泛传播,人类才终于撕开黑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义的胜利。
③按照通常的理解,正义为绝大多数人所向往,行恶之人毕竟是少数,那么邪恶怎么会屡屡战胜正义呢?究其原因,邪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