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说“沉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提炼观点。
2、 批;品读课文,正确理解“沉酣”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理解并学习沉酣者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从而理解“沉酣”的丰富内涵。
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读懂文章,理解“沉酣”,教师从旁点拨,适可而止。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播放“神州六号”发射场面幻灯片(从我国高科技的成就导入,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向往)
师问: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场面?
“神州六号”上天,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的科技
实力。“神六”上天,经过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多长时间的探索攻关呢?(此问为导入课文作好准备)
在学生回答后强调:不错,是五十年。半个世纪来,为了我国飞天事业的发展,多少科学家默默的奋战在那荒寂的发射站,他们的青春、智慧、热血全都化为了一次次试验、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航天飞船……想到这些,我不禁肃然起敬。
很想用一个词赞美他们的工作精神,同学能帮我想一个吗?(此问既导出“沉酣”一词,又能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有一个大体的理解)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导入:偶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小文章,有一个词让我马上想到了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科学工作者,同学们愿意跟老师分享这一发现的喜悦吗?
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沉酣”》这一文章,共同探究“沉酣”一词的丰富内涵吧。
二、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试分析归纳。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请加以分析。
(2) 本文的写作结构如何?重点在哪部分?末段有何作用?
2、 抽学生解答以上问题。
(1) 观点:创新不易,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必须沉酣其中。
提出观点的方法可读前两段概括:用两位科学家的具体事例引出观点,形象生动,使人对沉酣者的表现有初步的感知
从观点可知,本文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科技工作者而作此文。
(2) 结构:根据学生的理解,可将其分为三部分。
1—3段 提出观点
4—7段 阐释观点
8段 指出科技创新的外部条件。
根据结构分析,课文重点很明显是第二部分。而末段作用则指出外因的作用以及科技的春天以到来的可喜现实,使文章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设计这一步,一{方面是为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