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320字。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汉语“攸关”通常与“性命”联系在一起,故有成语“性命攸关”。那么,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面对攸关技术,他会怎样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对作为类存在的人是非常关切的。《论语》载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解释:“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这是说,比起动物来,孔子当然更关心人。在孔子看来,个人的肉体生命具有崇高的价值,因此,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之所以重视肉体生命,是因为肉体乃是父母给予的,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但是,如果肉体生命可以不由父母给予呢?这正是攸关技术所提出的严峻问题。攸关技术不仅能够部分地制造出人的肉体,例如部分地由人造的肢体、器官等“义体”构成所谓“义体人类”;而且甚至能够整体地制造出人的肉体。这就是攸关技术在肉体“硬件”方面造人。这就表明,肉体的存在并不足以保证人之为人的独特存在,即不能界定人的本质,因为:动物也有肉体的存在;不仅如此,基因技术使得人造的肉体生命存在成为可能,如克隆人。过去的观点认为,技术纵然能造出人的肉体,却不能造出人的心灵。与本文的话题密切相关,儒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论题,即“人禽之辨”。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所谓“人禽之辨”其实也就是“类别”,即人类与非人类的辨别。孔子是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地阐明人之“德”,进而揭示“人禽之辨”的。其一,人虽然并不能“生而知之”,但是先天地具有能知的智能。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但是,认知能力并不足以保证人之为人的特有本质。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储存、记忆知识,甚至还能够“温故而知新”。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不仅远超动物,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远超人类。其二,对情感的强调,是孔子及儒家的一大特色。著名哲学家蒙培元先生甚至将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界定为“情感哲学”,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揭示人的本质。然而,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了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具有情感能力。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情感机器”乃至于“情感机器人”,意在通过“感性工学”“情感计算”等技术来创造“人工情感”。其三,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孔子无疑具有自由意志的观念,因为孔子认为:人可以选择“欲”,也可以选择“不欲”。选择“欲”,例如“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选择“不欲”,例如“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然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也可以具有意志能力。因此,学者指出:“自由意志乃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棘手难题之中的硬核,人类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考验最终都会还原或归结为对其自由意志的挑战。综上所述,当出现人造人的时候,“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并不足以成为“人”的定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孔子对“人”的上述种种本质规定就站不住脚呢?其实不然,上述一切均非孔子的最终回答,因为在孔子那里,人之为人的上述种种规定背后还有其更为根本的根据,那就是“天”。为此,必须纠正长久以来对孔子的一种误解。自从西方的人本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孔子的思想就被视为一种人本主义。其实,孔子所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前轴心期的古老传统,并非人本主义,而是天本主义。所谓“天本主义”是说,一切皆出于天而归于天,此即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最终回答乃是:人是天然的存在者,而不是什么人造的东西。所谓“天然”是说“天使之然”,即天令其如此这般。诚然,儒家“十三经”及《荀子》均无“天然”这个词语,《老子》《庄子》亦无;但两家实际上都有“天然”的观念。孔子无疑亦有“天然”,即“天令其如此”的观念。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这里的“天生”显然就是“天然”观念。对于天而言,人只是被创造者、被给予者,即是“天生”的、“天然的”。这也就是《诗经》所说的“天生烝民,其命匪谌”,孔颖达解释道,“民生自有此性”。“自有此性”即人性“自然”,“天生”即人性“天然”。孔子讲“天生德于予”,《中庸》讲“天命之谓性”,都是这个意思:人性或人的本质乃是天之所予。后来孟子讲人心的来源,也说“此天之所与我者”。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人是什么?以上讨论已经表明,人是天的创造物,即天然的存在者。如果要给“人”下一个足以应对攸关技术挑战的定义,可以这样说:人是天然的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因此,必须敬畏天命,即敬畏人的天然性与自然性。
(摘编自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攸关技术能在“硬件”方面造人,说明对于确定人的本质,身体并非决定性因素。
B.人工智能能够储存和记忆知识,还有学习能力,所以它的认知能力远超人类。
C.“情感机器人”的出现,证明了可以通过“情感计算”等技术来创造“人工情感”。
D.孔子开创了天本主义的儒家传统,但因为西方人本主义传入中国而遭到误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问人不问马,并非完全不关心动物,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爱有等差”的观念。
B.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技术,意味着攸关技术有可能打破人与机器在心灵上的界限。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体现主体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观念。
D.《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其中的“自然”就是孔子说的人性“自然”。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孔子对人的本质的最终回答的一项是( )
A.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B.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C.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
D.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霍金曾警告:“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子
冯骥才
老蔡从十三岁起唇上就长出软髭。这些早生的黑毛长长短短,稀稀拉拉,东倒西歪,短的像眉毛,长的像腋毛。他正为这些讨厌的东西烦恼时,黑毛开始变硬,渐渐像一根根针那样竖起来。一次和同学扭打着玩,这硬毛竟把同学的手背扎破,多硬的胡子能扎破人的手背?那不成刺猬的刺了吗?因而他得了一个外号,叫刺猬。从此再没人敢和他戏耍了。他执意要把这个耻辱性的外号抹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