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51750字。
湖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燃”——一个“90后”表达热血沸腾的字,却用来形容一个“呼吸都不敢太大声”的地方,这样戏剧性的对比,足够让人点开这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看看历史、传统和文化,如何一脚踏进了年轻人的心灵。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在爱好动漫的年轻人眼里,“设定”是个关键。也就是说,能创造一个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的“世界”,一部作品才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材料二:日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这是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传统习俗的韵味,还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共同参与,营造出共庆佳节的浓厚氛围。
由正月十五的灯会向前回溯,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在故宫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感受古代皇家过年的气氛;逛逛老字号,在吃喝玩乐中辞旧迎新;观看复原的天灯,万寿灯,想象康乾盛世的景况。人来人往的博物馆,成为春节前后的另一道风景。
有人说,“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今年,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来自山东、北京、江苏、安徽等10个省市150家老字号企业参展,人们品尝别具风味的传统小吃和特色美食,观赏地方特色的匠心产品和独特技艺,了解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文化。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故宫博物院发出传统文化的邀约,人们可以登城墙、看灯会。事实证明,中国的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中加强创新、走近公众,可以办成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的金色名片。
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融合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生活,也成为趋势。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博物馆善用优质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活动接续传统,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博物馆热的背后,更是传统文化从社会到个体层面的回归,反映人们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喜看三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 “万家灯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我们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蕴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智慧。通过逛博物馆,人们纪念传统节日、触碰传统文化、感受流淌的文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汲古纳今中有了更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博物馆,人们感受传统脉搏,看到未来的方向。可喜的是,未来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活化传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作品能否成功,其衡量的标准在于能否创造一个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的“世界”。
B. 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在文物修复的世界里充满生机与活力、专注与从容,这也是年轻人眼中的“燃”。
C. 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关键在于是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
D. 如果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瓷器、昆曲等传统文化会成为一堆零散的符号,无味的素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多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开放,说明现代人更喜欢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去体味春节的味道。
B. 作者认为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C. 博物馆衡量的标准不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而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D.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持“传统文化会失去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观点的一项是( )
A. 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
B.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着力于追求卷轴、瓷器、昆曲、武术等各种符号。
C. 戏说历史,各种情节荒诞的穿越剧引年青人追捧。
D. 为了吸眼球博名而造出的一些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
4.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