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三)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11/24 21:50: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70字。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善待自然、善待生态,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生态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这为我们总结生态文学发展规律、探索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条件。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学是人学,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到山水田园诗,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
  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盛。生态文学作品在历届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都有耀眼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滥采等现象,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也随之出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长江》等,都旨在揭示生态毁坏以及水资源、大气和河流污染的危害。
  此外,生态文学还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的植物文学、以动物作为主角或描写对象的动物文学。在动物文学里,动物小说一枝独秀,从姜戎的《狼图腾》到杨志军的《藏獒》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在儿童文学中,沈石溪和黑鹤等人的动物小说,拥有广泛的少儿读者。
  为江河湖海等“泛生命体”作传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徐刚的《长江传》《地球传》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传》、郭保林的《大江魂》等。生态文学还包括海洋文学,如邓刚的小说《迷人的海》。
  因此,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材料二  生态文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它是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同时,它的生态整体观立场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能性的出路。
  生态文学是一个合成词,很明显,尽管它仍然是文学之一种,但是其中渗透了许多生态学的思想。生态文学的意义之一就是用文学的形式发出未来世界因素的生态预警。卡逊《寂静的春天》一问世,就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书中有关农药危害人类的预警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这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强烈地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卡逊本人甚至因此遭遇了有些人的否定攻击乃至谩骂。但是,卡逊的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和支持。有关这本书的讨论最后演变成了关于生态的大讨论。回溯20世纪的生态思潮史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开这场生态思潮帷幕的,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的生态预警意义正如阿尔•戈尔为《寂静的春天》所写的前言中评价的:“《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进程。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摘编自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渐入人心的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不断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B.中国生态文学历史悠久。《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桃花源记》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学。
  C.生态文学是一个合成词,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具有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它拉开了20世纪生态思潮的帷幕。
  D.《寂静的春天》中有关农药危害人类的预警在当时受到广大民众的抨击,但它体现了生态文学的生态预警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出现,体现了生态文学反映现实、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B.徐刚的《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长江》和哲夫的“江河三部曲”等,都是生态文学中国表达的表现。
  C.中国生态文学的题材和内容形式多样,因而在历届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中都有耀眼表现。
  D.继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归人生态文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曹禺的《雷雨》
  B.收录于《玉台新咏》的《孔雀东南飞》
  C.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D.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4.请结合材料概括“生态文学”的主要特征。(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