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9290字。
专题检测十七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生活诗意何处寻
肖复兴
在一个日益物化的社会里,人们的需求变得实际、实用而实惠——我称之为“三实”主义。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惯性生活之中,唯有艺术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在艺术中最不带功利色彩的,我以为除了音乐,就是诗了。
因为它们具有最为纯正的浪漫主义,能够和心灵相通相融,让我们在喧嚣嘈杂的现实中放松和喘息,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或栖息。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具有诗的传统的国度,只要识字,便都会和唐诗宋词沾一点瓜葛,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传统代代传承,应该融化在我们的思维、心理和血液里.
可惜,严峻的现实生活中,在我所说的“三实”主义的磨砺下,诗的传统正在日趋衰竭,沦为儿童背诵的一种游戏或考试的填空题目;这样曾经弥漫在我们四周的诗意传统正在销蚀,被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式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和奢华的方式所置换。特别是在商品社会巨大的威力面前,物质至上甚嚣尘上,纵使李白杜甫也抵挡不住迪奥或奥迪的诱惑,诗意成为了遥远的唐宋时代的回忆,对诗意的向往和追求,正在被争夺李杜故居的商业大潮所冲刷.在这样强大现实的挤压和冲击下,诗意变得脆弱,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按说在文化的领域里,诗意应该是春莺暖树一般最适合相互依存的地方了,但是,如同鸠占鹊巢一般,在文化的一方天地里,往往是诗意最容易失守之地,而拱手让位给了他者.在商业和政治的双重魅惑下,趋俗或媚上,以及票房和获奖的利益驱动,成为一架四轮马车,载我们和曾经拥有的诗意渐行渐远。看看我们的文艺演出,我们的电视节目,特别是我们的春节晚会上,还剩下多少诗意可以追随并能够遥想唐音宋韵?诗意,往往成为涂抹在我们脸上遮掩雀斑的粉底霜,成为赢得票房大把大把赚钱的一种说辞或植入广告而已。
记得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在他们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中曾经说过:音乐“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正因为如此而超尘脱俗”。这样的话,我以为也是诗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可以帮助我们拔出已经在“三实”主义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的双腿乃至身子,将已经被日复一日的现实磨钝锈蚀的心,湿润一些,稍稍恢复一点弹性,从而唤回一点我们祖先曾经富甲一方的遥远的诗意。
据说在唐诗的时代,即使一位贩夫走卒或洗衣妇,也会背诵几首白居易的诗,并以此为荣,给贫乏枯燥的生活一点暖意。只可惜如今我们的白领都以背诵和发送手机短信和网络笑话为消遣了。我们不需要超尘脱俗,因为那已经被我们认为是虚无。我们堕入“三实”主义的泥沼,还以为是躺在了舒适的席梦思软床上呢!
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对待曾经可贵的诗意,像抛弃一条宠物狗一样,把玩过后觉得无用,而让它们流浪街头,无家可归。
生活诗意何处寻?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月6日)
1.下列各项中,对“物质主义”给“诗意”造成影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三实"主义的影响下,曾经弥漫在我们四周的诗意传统正在销蚀,诗正在沦为儿童背诵的一种游戏,被程式化的爱情和侈靡的生活所替代。
B.在物质至上的商品社会巨大的威力下,即便是李白杜甫也抵挡不住奢华的诱惑,诗意成了遥远的唐宋时代的回忆,正在被商业大潮所冲刷.
C.在商业和政治的双重魅惑下,诗意变得脆弱,趋俗或媚上、票房和获奖利益驱动,成为一架四轮马车,载我们和曾经拥有的诗意渐行渐远。
D.在唐诗的时代,白诗家喻户晓,妇孺皆吟,给枯燥的生活平添暖意。如今我们堕入物质化生活的泥沼,还以为是躺在了舒适的席梦思软床上。
2.下列各项中,不具有“生活诗意”内涵的一项是( )。
A.在具有纯正的浪漫主义、能够和心灵相通相融的音乐与诗中放松和喘息,使心灵有所依托或栖息。
B.秉承“诗”的传统,和唐诗宋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唐诗宋词融化在思维、心里以及血液里。
C.在文化的领域里,让诗意如同春莺暖树一般,成为最适合相互依存的地方,且不断追随唐音宋韵。
D.音乐超尘脱俗,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诗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品质,可以帮助我们脱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物质主义泛滥的社会里,“三实”主义的生活日复一日,唯有最不带功利色彩的音乐或诗,能够与这样的惯性生活拉开距离。
B.我们的文艺演出、电视节目,尤其是春晚,没有多少诗意可言。诗意,常成为脸上遮掩雀斑的脂粉,成为附庸风雅的一种说辞。
C.诗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可以帮助我们湿润被日复一日的现实磨钝锈蚀的心,从而唤回一点我们祖先曾经富甲一方的遥远的诗意。
D.物欲横流的时代,会扭曲我们对待曾经可贵的诗意的态度,会像抛却一条宠物狗一样地抛却诗意,让它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
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