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11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一).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八).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九).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六).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七).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三).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十).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二).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四).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五).doc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练(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无价,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带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变革,让知识付费成为一股新潮流。
如何评价某部热门影视作品?中国传统颜色怎样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网络平台上的知识问答区、内容打赏区及付费社群内,贴满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解答。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天知识生产的方式更个性化,知识获取的渠道更
……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练(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
……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练(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阅读领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使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容、形式及渠道都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今天乃至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究竟对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产生了哪些深刻改变呢?
阅读行为的重心转移:从线下到线上。就阅读的渠道重构和介质转换而言.虽然传统的纸质阅读今天仍然保有权威性、逻辑严整、内容精粹等优点,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成本高、单向传播、知识更新慢、知识表达以文字为主、难以进行沉浸式交互等。而线上阅读则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与时俱进、即刻更新的现时态,视角丰富、观点多样,知识获取的无成本或低成本,大数据及算法支撑的内容定制化,图文并茂、视频展示、VR/AR/MR的沉浸式传播方式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升维阅读。
阅读价值的维度扩容:从深度到宽度。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特别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但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各种要素彼此关联的有机生态系统,知识的过度细分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今天的量子计算机、认知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技术的发展,哪一个可以靠单一学科就能建构起来?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分布式结构的社会,横向圈层、个体之间的连接沟通对于今天的社会协同尤为重要。因此,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成为今天知识传播的重中之重。从媒介特性而言,传统纸质阅读比较有利于规范性的、注重深度的知识价值的传播和消费,而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更能胜任构造多维、非线性、交互、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体验,有助于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这是知识传播领域的大势所趋。
阅读主体的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一直以来,阅读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传播的终端。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通过网络连接为每一个人赋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城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构造起来的“微粒社会”最大的资源宝库来自每个人身上的“微资源”“微价值”“微创新”“微力量”,等等。而知识生产领城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就是在于将这些“微资源”连接起来,加以激活与整合,各种平台构建的知识众筹等都是明证。而这些无所不至、无奇不有、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可以形成和创造的。因此,今天的智能化数字阅读平台,不仅是人们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表现每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大众知识生产或许形式比较粗糙、内容略显肤浅,但具有情感共振、心意初冯的横向连接魅力,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样式,
我们期待更多面向未来的阅读方式产生,让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服务和助力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摘编自喻国明《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数字技术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
B.与线上阅读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终将被线上阅读取代。
C.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而现在很看重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
D.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无法形成和创造无所不至、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应及时摒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的纸质阅读与线上阅读相比较,使论证更加充分。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进行深人剖析。
C.文章在阐述大众知识生产的优点时也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本论部分从三方面论证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的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上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
B.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能促进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
C.将来可能有更多的阅读方式产生,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丰富多样,这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D.信息革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城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承载着思想,以智慧为内涵,经典不仅仅限于事实层面“真”的追求,而是在更广的意义上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关切,后者同时又包含价值的内涵。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