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9040字。
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度高三阶段性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_、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过程中,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常常作为两个对立的范畴出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其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学发展中, 我们经常发现,某种通俗文学会逐渐转化为高雅文学,而以高雅姿态出现的某些作品, 则可能变为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一员。
所谓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其实不过是人们对文学作品感觉向度上的深邃纯正与浅 近芜杂之别的形象表述。它们首先带有十分突出的感性化的约定俗成特征,深邃与浅近 即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线并非绝对化而是充满了弹性的,这是作品构成的形象性和接受 方式的体验性决定的。有了这种弹性才可能产生雅俗价值转换的空间。
我们知道,文学文本一旦为作家所创造并在阅读中流传,它的价值体系便为语言符 号所固定,作家便无法再度增加、减少或更改其意义。那么这些定型化文本为何会发生 雅俗变易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本构成过程中其内质与形态存在雅俗错位,即以通 俗形态出现的文本,其实却暗含着高雅的内质,《西游记》《红楼梦》一类作品便是这 样,它们以神魔和言情的世俗文学身份登场,却在思想和艺术上给人以深邃纯正之感, 流露出高雅的韵味。相反一些以高雅姿态出现的作品,实际并不具备高雅的内质,骨子 里充塞的是俗化的东西。
错位使文学的雅俗状态显得十分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澄清(也就是雅俗各归其位) 当然必须经由较长的历史过程来完成。当时间延续,人们往往发现,当时曾经极为看重 的高雅作品,不过是一些平庸浅近的东西而已。在另一个层次上,由于时间造成的隔膜 感,会使人们对过去时代那些通俗作品也产生理解困难,过去的“下里巴人”文本成了 现时阅读中印证自我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阳春白雪”。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时间流 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发展轨道,它还不断过滤现象,积淀精华,使雅俗文学得以变 易,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学价值。
雅俗观念其实正是一种接受观念,文本的结构意义等于作者赋予的意义和读者赋予 的意义,前者是一个恒量,而后者则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休止的变量。后者延续着的不 断变化的理解,能使作品的文本错位在时间流程中得以修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那些 在构成过程中并没有错位的文本最终所发生的雅俗转化,我们便只能在接受心态的变化 中寻找唯一的导因。也就是说,雅与俗随着时代的更替,读者群体的变化,其感觉向度 上的深邃纯正与浅近芜杂本身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其内涵即什么是深邃纯正或浅近芜 杂却不断会有新的解释。这种变化的浅层原因来自文本本身的构成特点,即文学的感性 化、形象性、具体性存在方式,深层原因则是随着生活进步而来的人们的哲学美学和文 学观念的变化。
作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文学雅俗变易实现了文学价值的一种转换, 在这种动态的转化中,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可以说它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 式。
(摘编自张永刚《雅俗变易:文学价值转换的一种方式》)
材料二:
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不论是古代文学抑或现当代文学,高雅文学与通俗 文学,总是结件而行,相辅相成。在古代,高雅文学往往源于通俗文学。通俗的、民间 的草根文学,走进宫廷、进入书房,经过加工、提炼,成为高雅文学。而底层的通俗文 学,也主动汲纳、靠拢高雅文学,使自身变得细腻、雅致起来。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构成一种互动、互为关系。
而到了现代,特别是当下,二者的关系矛盾、对峙起来。通俗文学借助现代传媒与 现代科技,在资
(摘编自段崇轩《高雅文学:“泛文学”时代的危机与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是基于感性以深邃纯正与浅近芜杂区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实际上两种 文学作品不能分清。
B. 经过较长的时间流程,雅俗错位的文学作品就会复归本位,过去的通俗作品会因 理解困难变得高雅。
C. 雅俗变易分为错位文本和非错位文本两种情况,社会观念的改变是非错位文本雅 俗变易的深层原因。
D. 要想改变现在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矛盾、对峙的局面,高雅文学就不应该再批评、 抵抗通俗文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品创作完成并传阅,其价值体系就会被固定,所以《红楼梦》等作品创作之时 作者就有意加入高雅韵味。
B. 决定文学作品结构意义的作者层面是一个恒量,因此作者赋予的意义在雅俗变易 的价值转换中起不到作用。
C. 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高雅文学只有成为主流文学,才能参与到社会变迁中来, 从而改变自身,推动社会。
D. 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号召反抗旧制度,这可以印证高雅文学是“重器”,“应 居于核心的、引领地位”的观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文学艺术若脱离了读者与观众,失去了生活的基础,便也失去了其文学意义。在 艺术创作中,我们常因语言文学的高雅追求而忽视创作目的。
B.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后不断演变,最终成为 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集优秀诗歌创作之大成的文学经典。
C. 金庸的武侠小说,以通俗形态出现,但因为作家把浓厚的历史意识、深入的文化 思考渗透其中,从而具备了向高雅转化升华的可能。
D. 一部文学作品的全部意义,是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进行评价的结果,不能仅 仅以其作者和同时代的人的看法来界定。
4. 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 某网络作家立志要让自己创作的网络小说成为流传后世的高雅文学。请结合材料,给 他提三点创作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 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 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新墙在刚落成之 时洁白如纸。当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