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602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考试方式:闭卷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一、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题。(每题3分,共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③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景、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④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⑤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五 叔 春 荆
郑振铎
①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②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③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二叔有时还打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