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三)(全国卷版)(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9/28 11:42: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790字。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三)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经历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选自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上,这种意识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直接源头是《诗经》所体现的审美方式。
  D.只有经历过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才能写出表现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的诗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而这种关系与人伦亲情是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儒家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B.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关雎》一文中以“关雎鸟”起兴,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D.正因《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才使“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有了可能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其直接源头是《诗经》所体现的审美方式”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并不一定是刘勰理论的直接源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月30日,电影《悬崖之上》全国公映,揭开“五一档”的序幕。张艺谋首次触碰谍战题材,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李乃文等演员实力演绎,这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隐蔽战线的故事,一次次让观众眼眶湿润、心生敬意。
  电影公映后,张艺谋接受了记者专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