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7280字。
第13课 篇目(二)__上图书馆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阅读,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当我们静下心来,点灯开卷,这是个人的小时光;当城里洋溢着书香,乡间回荡着书声,这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和风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也不断适应着阅读方式的演变,思考着人类与书籍的关系。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有一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鉴赏文章中引用手法的运用。
3.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作者介绍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情境活动]
王佐良对清华图书馆一直有依恋之情,清华和北大是我国教育最高学府,是数以万计考生梦寐以求的地方。每年也只有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和超级学霸级的人物才有机会进入这样的顶尖学府学习深造。如果你是一届高中学霸,请你撰写一副渴望考入清华和北大的励志对联。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上联:学子登科十余载寒窗苦读 下联:清华录取几朝夕厚积薄发
(示例二)上联:壮志凌云取北大,十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怨无悔 下联:雄心滔天夺清华,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任务驱动二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任务驱动三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里胥力欧(xū) (2)宽敞(chǎng)
(3)白炽灯(chì) (4)苍穹(qióng)
(5)吟啸(xiào)
Ⅱ.多音字
(1)磨消磨(mó)磨坊(mò) (2)间间隙(jiàn)间距(jiān)
二、写准字形
(1)音xùn(讯)xùn(迅)速xùn(汛)期 (2)点zhuì(缀)chuò(辍)学拾duo(掇)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豁然开朗:原指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
(2)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3)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4)经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