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实验高中2021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网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260字。
2021年秋期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
第I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阅读领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使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容、形式及渠道都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今天乃至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究竟对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产生了哪些深刻改变呢?
阅读行为的重心转移:从线下到线上。就阅读的渠道重构和介质转换而言.虽然传统的纸质阅读今天仍然保有权威性、逻辑严整、内容精粹等优点,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成本高、单向传播、知识更新慢、知识表达以文字为主、难以进行沉浸式交互等。而线上阅读则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与时俱进、即刻更新的现时态,视角丰富、观点多样,知识获取的无成本或低成本,大数据及算法支撑的内容定制化,图文并茂、视频展示、VR/AR/MR的沉浸式传播方式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升维阅读。
阅读价值的维度扩容:从深度到宽度。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特别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但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各种要素彼此关联的有机生态系统,知识的过度细分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今天的量子计算机、认知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技术的发展,哪一个可以靠单一学科就能建构起来?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分布式结构的社会,横向圈层、个体之间的连接沟通对于今天的社会协同尤为重要。因此,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成为今天知识传播的重中之重。从媒介特性而言,传统纸质阅读比较有利于规范性的、注重深度的知识价值的传播和消费,而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更能胜任构造多维、非线性、交互、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体验,有助于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这是知识传播领域的大势所趋。
阅读主体的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一直以来,阅读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传播的终端。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通过网络连接为每一个人赋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城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构造起来的“微粒社会”最大的资源宝库来自每个人身上的“微资源”“微价值”“微创新”“微力量”,等等。而知识生产领城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就是在于将这些“微资源”连接起来,加以激活与整合,各种平台构建的知识众筹等都是明证。而这些无所不至、无奇不有、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可以形成和创造的。因此,今天的智能化数字阅读平台,不仅是人们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表现每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大众知识生产或许形式比较粗糙、内容略显肤浅,但具有情感共振、心意初冯的横向连接魅力,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样式,
我们期待更多面向未来的阅读方式产生,让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服务和助力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摘编自喻国明《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阅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数字技术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国民阅读的新基点、新逻辑、新机制。
B. 与线上阅读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终将被线上阅读取代。
C. 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而现在很看重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
D. 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无法形成和创造无所不至、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应及时摒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的纸质阅读与线上阅读相比较,使论证更加充分。
B.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进行深人剖析。
C. 文章在阐述大众知识生产的优点时也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文章本论部分从三方面论证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知识获取和阅读行为的改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等,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
B. 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能促进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
C. 将来可能有更多的阅读方式产生,知识生产和传播形态丰富多样,这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
D. 信息革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城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野外课堂”“帐篷课堂”等乡村儿童上网课的场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儿童学习的困难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当父母复工,而学校处于停课阶段,亲人和同学远离,乡村儿童可能面临着心理上的“空洞”。
疫情防控下,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着一些问题。因为疫情,乡村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多了一份不安全感,他们更加希望父母赶紧回到自己的身边,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