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年级返校考语文学科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5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9/6 15:43: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60字,答案扫描。

  绝密★考试结束前
  考生须知:
  精诚联盟高二年级返校考语文学科 试题
  1. 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 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 (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 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 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发现未曾发现过的东西;对于时代来说,不同的时代也会发现《红楼梦》不同的意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一般来讲,我们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时,主观性很强,希望它能影响人, 或者希望这个小说能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我们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 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有时候,父权、君权、师权各种权威都表示,因为我想爱护你,所以你不要知道太多。所有的爱都可以变成权威的借口。可是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红楼梦》在现代意义上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 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
  《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如《菜根谭》,也许会对他有帮助。第二种读者则认为, 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中会发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会发现, 成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①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你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在第九回中,我最同情的一个人是贾政,因为他完全失去了跟下一代沟通对话的可能,他不仅跟自己的孩子宝玉没有办法沟通,跟佣人李贵也没有办法沟通。他只要一骂李贵,李贵就跪下来磕头。这个威权是悲剧性的。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
  得成长。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节)
  【注】①《红楼梦》第九回:回目为“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可能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 “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 过程。
  C.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
  D. 曹雪芹写《红楼梦》不给作品预设立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影响读者,对人性的观察与展示是宽泛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认为人名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观点影响不大,不必较真。
  B. 曹雪芹处理《红楼梦》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时,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立体地塑造形象, 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C. 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D. 比较简单的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会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则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往往是文学书。
  3. 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 《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 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B. 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 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D. 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反思自己,调整自己 ,善待他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成下列填空。(4 分)
  ①材料一选文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② 。
  ③ 。④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5.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特别喜欢给里面的人物贴标签,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人到中年后,再读《红楼梦》,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结合两则材料和自身阅读体会,以“金陵十二钗”之一为例,写一段话阐释高中生该如何避免阅读误区。(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鲁迅《祝福》节选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 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