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8
- 资源简介:
约389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优质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二)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三)文言知识
1、字音
篑(kuì) 譬(pì)
2、通假字
知者不惑 (知,同“智”,明智,聪明)
3、古今异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野外;史,历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一词多义
①而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
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