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7/20 11:54: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749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
  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城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甚至上升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然而,美育和作为其载体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却长期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未能充分发展,二是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未能到达应有的水平。但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变量的改变正在使情形发生改变。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改变,导致家庭用于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性活动的资金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选项,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美育及艺术教育的加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认同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认识到美育和艺术教育是提高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可以说,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正是应和了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摘编自尹少淳《对美育的最新认识和刚性要求》)
  材料二:
  美育进中考,是实施艺术教育规范化、普遍化的突破口,是引导实现2022年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相较于中考的其他学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旷日持久的浸润才能有所成效。它以抽象化的美育思维为始,以具象化的美的探索为果。中考作为一种选拔考试,虽然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然而考试的竞争性、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其以具象化形式为始,以抽象化的选拔标准为末。基于此,面向中考的美育的评价策略既要体现应试与考核的成效,在选拔性考试中发挥筛选作用,又要不违背美育浸润教育的初衷。
  美育从来不单是一技一艺的传习和理论概念的传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与审美体验,完整的美育教育应该包含四个阶段:获得美的知识,获得美的感受、认识美的规律、实现美的创造。美的知识与感受来源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深化,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构成了美育能力的来源与引导。因此说,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应成为美育中考评价策略的两大核心。此外,这一完整的美育教育历程也构成了美育考核的评价逻辑。艺术素养、创造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接近公平。
  美育进入中考的评价策略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紧密相关,美育进中考,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考评价,更是依法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美育进中考”所带来的评价讨论及改革,或将连锁引发各地教育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并让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组成部分。各地应做好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各地艺术指导委员会的导向作用。重视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监督功能与公示制度,结合各地美育教学实际划定大纲等。
  (摘编自安丛《“美育进中考”,到底该怎么考》)
  材料三:
  长期以来,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美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等问题长期存在,忽视了关育对于塑造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喜的是,部分艺术特色校以艺术特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比如,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就在实现“艺术特色校”转型后,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提升。
  须看到,“艺术特色校”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不让“短期速成”的填鸭式、机械式训练成为高考的“敲门砖”,而是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方案,按照艺术培养规律,让绘画训练更规范化、系统化,让艺术教育最终浸润心灵。
  “艺术特色校”不是只重专业课,放弃文化课。在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开发美术与各学科融合的融合课程,融合课程由学科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执教。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相背而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应是美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因此,“艺术特色校”应放宽眼界,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从相关知名艺术院校、社会艺术团体聘请高水平专家,定期到校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赴意大利罗马美院、俄罗斯列宾美院附中等开展游学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更是培育其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摘编自罗鑫《补齐美育教育的“短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发端于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德国的哲学家席勒提出了正式的美育思想。
  B.与中考其他学科不同,美育是一门以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的感性学科。
  C.随着时代的进步,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党已经把美育写入了国家教育方针。
  D.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有望改变美育在我国的现状,让美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在中考中的考查并不难实现,只要把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性评价结合起来,就能接近公平。
  B.美育课在部分学校中屡被挤占,与学校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协同推进机制等多种因素有关。
  C.完整的美育教育应该包含四个阶段,这要求在考试评价时既考查知识体系,也考查能力体系。
  D.建设艺术特色校是解决当下美育问题的最佳出路,但是需要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辅相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符合“美育”的一项是(3分)
  A.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梁元帝
  B.图画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叶圣陶
  C.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莱克
  D.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朗吉驽斯
  4.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当下,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应该怎样开展美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
  松二爷走进来,穿的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
  松二爷  王掌柜!听说明天开张,我来道喜!(看见常四爷)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
  常四爷  二哥!你好哇?
  王利发  都坐下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