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140字。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复习任务】
1。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的内涵.
2.熟记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
3。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⑴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设问、借代、对偶、排比、反问、双关、反复、互文、叠字等。
⑵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1。比喻: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描绘的事物形象生动、化实为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以江水写愁,形象地写出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生动有趣、具体化,启发联想,丰富思想感情.
比拟与比喻不同:
(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一般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3.夸张: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合理的夸张看似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