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1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7/1 18:07: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09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导入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也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了解历史上有关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并进行思考。
  3.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了解本文写作目的,并培养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
  三、文本探究
  (一)苏洵《六国论》——理清脉络,精准把握观点
  1、大家已经通过自学和我们上节课的释疑解决了字词障碍,我想各位对文章大意也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请问,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观点的?
  (两个分论点:赂秦者和不赂者)
  3、那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是四组对比:
  一是秦以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
  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
  三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
  四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
  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有没有补充的?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不赂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赂秦者,乃是饮鸩止渴;不赂者,乃是唇亡齿寒。针对两个分论点,作者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总之,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一言以蔽之,败在一个“赂”字。
  (二)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
  1、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是以《六国论》为题的就有四篇,分别是昨天预习的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和李桢,下面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观点,哪个小组想到了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想好一篇就可以来写。
  方式:(1)小组讨论
  (2)小组派代表把观点写到黑板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