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409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别里科夫形象,学习小说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深入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我们很难忘记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次沉重的思考。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须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走近主人公——别里科夫。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第一部分(1-4段)
初识主人公——别里科夫
明确: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衣: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用:雨伞、表、小刀装在套子里行: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
住: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教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例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
“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生存还是毁灭”(哈母雷特)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怕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除夸张的语言,全景漫画式的勾勒外,多角度形象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也必不可少。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动作,“老栓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通过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故事情节,找出有哪些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