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案例2
- 资源简介:
约2330字。
《祝福》教学案例
对比内容:教材处理——一、三、二。
对照项:教师安排五节课:
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正音释义。
第二节课划分段落,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第三节课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节课总结小说主题。
第五节课归纳写作特色并总结教学要点。
实验项:教师安排三节课
第一节课,绘制一张曲线图。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小说情节的曲线图(见附图),并据此讲讲祥林嫂的故事:1、初到鲁镇;2、再到鲁镇;3、悲惨结局。其他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点评。
第二节课,画出祥林嫂的三次肖像。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三次肖像描写,据此画出祥林嫂的三次肖象,并提示学生根据鲁迅善于以“画眼睛”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的风格,抓住人物的“眼睛”描写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人物所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节课,探讨两个主要问题。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难度适中、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1、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2、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对比启示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甚多,我也教过多次,教法一般都
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从字词句到语法修辞,从创作背景到故事情节,从人物性格到写作方法,尽管我讲得面面俱到,但学生收获甚少。总结教学时,我让学生谈谈对祥林嫂的理解,结果大失所望,除了我上课讲过的内容以外,毫无个人的思想理解。整篇课文教下来,学生既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没有积极地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
实验项是我在最近教学时的一种处理,它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对照项相比,自以为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教学目标比较简洁合理。《祝福》一课,语言质朴,构思巧妙,内容丰富,思想精深。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务求讲全讲深,则非得花上四五课时不可。要突破常规,做到长文短教,首先要学会“忍痛割爱”,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精选一二个教学目标,有条不紊、详略得当地研读,教出新意。根据这一意图,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两个:1、概括祥林嫂人物形象;2、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灵活处理教材,浓缩课文内容,加大研读重点语段的力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样处理,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又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认定目标,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合理简洁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